万字超详细非典型经验贴法考和考研如何兼得



万字超详细非典型经验贴法考和考研如何兼得缩略图
作者简介
万芒(笔名),本科毕业于某教育大省双非二本法学院。一战上岸西南政法大学,同年通过司法考试。成绩排名稳定在年级前十。

声明:此贴属于非典型的经验贴,笔者以为如此写就,于读者而言,能切身感受到一些可以引发共鸣的细节,并于其中穿插笔者的建议与心得,读者可以将此文作故事读,读完之后,若是读过之后,能重新审视自己的状态,并及时调整,亦足以慰笔者所付肺腑之言了。

时间仿佛在大四毕业这年的暑假打了个结,西政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如约而至。我拿着它在阳光下看了看,和快递小哥道了声谢,便回家了。似乎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激动和开心在复试成绩和排名出来的时候就已经透支,这个时候我着眼的是我又将开启一段新的校园生涯,继续做学生,和人们口中的社会仍旧差着一定的距离。

因为我所在的院校实在是极其普通,哪怕是在一众二本学院中,可能都没有什么人听过。我不刻意介绍它本身,就带着一点回避。让我写考研经验贴的人有很多,学弟学妹们,身边的朋友们甚至是学院的老师们,但我一直迟迟难以下笔。

我也曾在20年的五月、六月对未来一无所知的人,等日历不知道什么时候翻到了九月,疫情之后我久违地回到学校,九月的天依旧很热,我拖着自己八十斤重的行李,上到五楼久违的宿舍,那时的我在已经开始在宿舍二楼的自习室放上几本书,这将是我未来几个月教学楼关门后的栖身之所了。站在九月的我,想着未来的三个月,10月法考客观题,11月法考主观题,12月考研。一切都充满着不确定性。

我想我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再去打量那段日子,或者这样更加客观,也更对读者负责。因我曾在尚未毕业的日子写过一个无比详细的经验贴,当然这种详细,不是网络上所谓的“手把手”和“保姆级”教程。这种详细,是我对备考任何一场考试本质的思考,是我对无数个半途夭折的计划之后依然上岸的思考,是一种对“考研的难度”的祛魅,也是一种提醒,提醒自己,自己并没有完成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只不过是准备了一场考试,然后中途或踌躇满志或义愤填膺或不情不愿或自我放弃般地坚持到了考场。

我坚持完成了考试,并在考完后,幼稚地说道,我就不相信有人能把西政出的卷子从头到尾写的又快又好,我不相信那些乍一看上去没几个熟悉题目的试卷能够遇见一个骄傲的征服者。在有限的时间里,我需要克服紧张和压力,以及监考老师不负责任地小声说话,不断开门进门(坐在第一排靠近讲台的我真的有被影响到!)

写到这里,我又意识到了,我是不是铺垫的太长了,一定有人开始嫌弃我的不入正题,嫌弃我的罗里吧嗦,恨不得拖动进度条,调整二倍速,去看看我这个经验贴的干货在哪里。情理之中。一个人是极其有限的,我不得不说,我这篇文的写就一定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自己的经验并且回应了那些曾要求我写经验贴的人的要求。我试图让自己回到那些来不及在食堂吃早餐,带着馒头和自己的黄色保温杯在图书馆二楼的晨读区,一边啃馒头一边读英语的时刻,我这么说并不是要苦情地表现自己的不容易和努力,而是想说,这个方法适合我。

在坚信睡眠规律6个小时足够的情况下,强迫自己起床,刷了支付宝骑着小蓝到图书馆,我并没有完全醒来,嚼馒头这个动作能够让我对入眼的每一篇勾勾画画的阅读理解感受颇深,仿佛只要我一边吃一边看,就可以安静而迅速地消化这些知识点。我也记得自己当初从一个连法硕和学硕都分不清楚的人,到在一堆经验贴里穿行的过程中的迷茫,看经验贴的目的似乎不是真的要获取啥经验,而是求得一种心理安慰,一种沿着前人走的路,或许成功的概率会更大吧,索取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就像是定心丸,我必须要求确认,去打量自己的成功的概率。到这里,我觉得也絮叨得差不多了,该好好说点正事了。

一、我为什么要考研?
我是热爱学术吗?也许有那么一些,我比较喜欢读书,大一的时候《洞穴奇案》读了三遍,还是没能完全明白每个法官都有理有据,怎么最后自己还是没办法给那个案件下一个结论,我常常迷失于那环环相扣的论证时,我选择了做笔记,我笨拙但用心的笔记在某种程度上也不过是一种对各个法官思想的简短复述。我不懂,但我特想明白。这种对读书的喜欢,不幸的是,并没有延伸到大段陈述性文字的教材中,我面对教材和一页一页ppt读过去的老师,面对班级前几的期末成绩(有的老师会给非常明确的重点和出题范围),会不断质疑自己到底学了什么?我真的理解了吗?我真的明白了吗?要是我这种程度就算得上是学明白了,那么人们口口相传的法学之“难”又难在哪里?我每本教材都翻得半途而废,我找不到学习法律的乐趣。
直到有一天我意外地听到某“五院四系”老师的课堂录音,有幸去到某法学名校旁听了几节课。我开始明白那些陈述性文字到底关心着什么,它们,到底解决了哪个问题?开始严肃地重新审视我自己的学习,开始关心罗马人创造的“所有权”的法律术语和我们由来已久的朴素的正义观念,当政治哲学和法学以及生活里实实在在的纠纷联动起来的时候,我似乎才懵懂的意识到或许,法律也没那么僵化,法之理也很有意思。我不讨厌认真的思考一个问题,我甚至喜欢逻辑缜密的论证,尽管有时候自己也会被自己带跑,也知道自己和真正的学术大佬的差距,但我享受和他人进行交流时的愉悦,我也希望自己的脑子不是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所以,考研对我而言没错。但这么说,理由也不甚充分,毕竟学习哪里都可以,不一定非要考研究生,也不一定非要考西政的研究生。
第二个原因,我想诸君或许可以猜到,我需要提升学历,这已经不仅仅是主观愿望了,它已经成为了客观需求。我高三暑假报名复读班时的一个阴差阳错使得我没有再回到令我精神不正常的高三,而是选择了继续前行,抱着父亲说的想法“还可以继续考研”。这个想法或许在四年的大学生活里有被理想的“诗与远方”动摇过,但从未真正被撼动过,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想要继续学习,学习有趣的事情,我想要生活在具有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的校园里,那才是我理想中的大学,然现实中自己的本科却狠狠地给自己上了一课,也把那个在书本知识构筑的想象中的世界待的太久的人拉了出来,见识一下真实世界的逻辑与真实世界的无奈。
那种感觉就像若干年前看柴静的《看见》里,她写自己采访时自我更新,脚踏实地,甩掉了从前小女孩某种娇滴滴,就像最近看《秦制两千年》,明白官方对外宣称的逻辑和真实的历史脉络相差的如此之大。这是个人,外在世界在某种程度上也在渲染着学历焦虑。很多时候被要求自我介绍,我都会刻意地隐去自己的院校名称,不提名字,只讲所在地。看见别人的也如此介绍,也并不打破砂锅问到底。

二、我怎么选的学校?
不敢欺瞒诸君,小生曾在研招网刻苦地筛查了很久,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我可以上得起的综合性学校,(综合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经济能力而言)很不幸,我失败了。我只想去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的综合性大学,临了选择的时候觉得似乎差别都不是很大。我甚至还想过要不要跨专业考研,比如报考自己当年失之交臂的“中文系”?理性的择校思考,我都尝试过,最后还是凭借着意气选择的。
当时恰逢《令人心动的offer》热播,余热未散,想去做其中一位实习生的师妹,遂定了以人大为目标。也搜索了很多相关内容,买考研资料还被骗过,风波种种,每日醒来面对颇为繁重的学习任务心神不定,后在院校老师的规劝下,放弃了。高考给我的启示是,我这辈子不能再那么患得患失,让自己异化为分数的玩偶,我再也不要因为某种存在让自己动辄陷入自我怀疑,每天都要做心理建设的境况,无论什么都不值得我牺牲自己的精神健康。
当时老师给建议是,既然我考学硕,最好选择有博士点的地方。范围依旧很广,得到的更为具体的建议是西政,因为之前有师兄师姐顺利考入,且向来有“法学界的黄埔军校”之称,中国第一所政法类的院校。最重要的是,它的门槛没有我想象中的人大那么高,招收人数相比一些只招三五个或者十几个的院校也是相对较多的,最重要的是,我不知道自己经过几年的学习后,水平到底如何,师兄师姐的上岸给了我信心。

三、法考和考研,怎么选择?

这个问题其实存在一个隐藏的假设或者说一个隐藏的前提,即我们之所以要在二者之间选一个,是因为二者在一定上存在冲突,且该冲突具有一定的不可调和性。这里有必要进行一个分类讨论。
第一种情况:对于认为二者不存在冲突或者存在冲突但该冲突可以调和的情况下,二者选择其一的择一命题是不存在的。
1、二者不存在冲突。对于一些考生而言,法考考察知识点的大部分是可以辅助考研或者与考研内容重合度较高的,所以学习其一,都能同时提高两门的复习质量。在不求高分通过法考的前提下,知晓大部分法考的知识点就足以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证的考试。因此,对于这部分清楚自己学习内容的考生而言,不存在选择的问题。
2、二者存在冲突,但该冲突可以调和。如部分法考考察科目法硕或者各类院校的学术型硕士不会考察到,但选择不同的专业,对某一科目的投入的时间则有所不同,考民商法的人如果不要求考刑法,或许会把大部分时间投入意向院校考察的科目中,但法考的科目可以用来作为比较,辅助,区分等等。有时候我们之所以能够深刻认识到部门法所以为部门法的独特性,乃是我们对不同的部分法进行了比较和区分的。
所以读者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自行辨别,辨别准确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是对自己要学习的知识类行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而想要了解,则需要,先花一点时间投入学习。
第二种情况,即我们所揭示的隐藏前提:二者在一定上存在冲突,且该冲突具有一定的不可调和性。
这个时候就需要综合考量,对于当下的自己而言,是未来继续读书更重要还是获得该行政许可更为重要,对于任何一个选择都存在着机会成本每个人情况各异,需要结合个人志趣,经济能力,职业规划进行个性化考量。

四、法考
这似乎是每个处于大三或者大四时期的法学生都会遇到也都会纠结的问题。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被称为国内第一考,含金量自不待言。这个证对于法学生而言,不仅仅是对大学四年法学学习的一个正式的交代,是对自己法科学生的一种认证,是法学入门的门槛,是一名合格法律人的证明,更重要的是,对于即将走入社会,以法律为职业的一大波法学生而言,这是几乎最基本的要求。法律职业资格,顾名思义,是以从事法律为职业所必备的资格。
简而言之,这个考试很重要。且似乎这几年是法考的红利年,走入大学宣传的法考机构老师会和你谈这个证的重要性,会和你强调最近的红利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同时法考相较于考研一个相对有优势的点就是,法考名师教学视频和习题册可以手把手带你,听课—做题—听课,在循环往复的反馈中,你收获了关于法学的基础知识,对于绝大多数如我一般出身于某默默无名的法学院的学生而言,在日复一日的反馈中,在跟着视频自我思考的过程,在全身心投入的几个月内,会恍惚感觉到,似乎这几个月学到的东西比我过去大学四年学到的都要多。不自觉地就会开始怀疑自己大学前几年到底是学了个啥。
我大一进校时,就已经很明确地知道了自己将在大四那一年参加这个据说很难的考试,但我一直以为,既然我选择了法律作为自己的专业,既然我是以法律人为职业理想的人,我自然是要考的,也自然可以通过。这种自信带着一些些高考失利的自负和傲气,支撑着我度过了无数个枯燥的听视频和背知识点的瞬间。因为我从来不认为我可以选择拒绝这个考试。即便我选择以考研为先,但法考这场考试我还是要去的,在那个法考延期的时间里,几乎身边所有的同学桌子上都放着一整套的精讲卷和配套的习题兼各种自己打印的知识点,以及各种盗版资源。
我不是没想过只准备考研,这样上岸的概率更大,甚至有学姐早就劝过我,在如此相近的时间里选择两考,很可能会得不偿失。所以我一直安慰自己,并给没有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包袱,就像是给自己留了条退路,想着没事儿没事儿,我就是顺带看看法考,失败了也没关系的,反正我以考研为重心。
这么不断地缓解着焦虑,然后分出了一部分精力给法考,疫情在家期间因为自己看不下去专业课,选择了被动地跟着法考视频走,所以那个阶段跟着柏浪涛解决了刑法。我觉得跟着柏神走,有种做数学题般的快乐,尽管我数学并不好。事实上,柏神的讲解 我建立了关于刑法的基础体系。跟着李佳老师走完了行政法,然后一直到客观题考前一个星期临阵磨枪,我才重新看行政法,没错,几乎都忘得差不多了。我是第二批次考试,那天,我的一些同学正在考场上等着电脑,苦着大脑的时候,我正踱步在图书馆二楼空旷的走廊上,口中念念有词地捧着借来的李佳的《背诵版讲义》,我按捺着不断要蹦出来的心,一个字一个字地试图将这些知识通过自我复述,自我讲述的方式讲给自己听。
这里模仿其他经验贴说说自己怎么复习的法考。
(一)客观题
刑法:柏浪涛 精讲+习题(只做了重点部分,有些部分没时间做)+考前的押题。
民法:一直跟的老钟,但老钟去年开始的真的太晚了,所以我民法只看到了债法的开头,后面直接跟着孟宪贵的考前讲义,不太清楚的知识会翻一翻老钟的那本厚重详实的民法精讲。老钟的书适合长线备考,基础打牢且能够理解一定的原理。孟宪贵的课本和书也不错,适合仅仅以通过考试为目的的学生。二者在我看来并无高下之分,只是萝卜咸菜,各有所爱,大家根据喜好自由组合即可。老钟的考前押题做的自己的毫无信心。
行政法以及行政诉讼法:清楚明了还不甚枯燥的李佳老师。
刑诉:带你屠龙的左宁老师。(我只看了不到二分之一的视频,做了不到三分之二的题目)
民诉:戴鹏老师,有颜又又料。讲解清楚明晰,原理和题目完美结合。韩心怡老师听说也不错哦。
商经知:后悔没早点认识到刘安琪老师,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且能够让一个商经知小白爱上公司法。后期主观题的课也yyds!
三国:我真真只看了国际公法前几章,因为没有时间。考虑三国占比不多,我时间也不断,考前基本处于放弃状态。但是杨帆女皇真不愧其称号,讲课逻辑清晰,考点明晰。若非我时间不多,冲着老师讲的知识体系,我也会听完。客观题遇到的三国法的知识,半蒙半猜,还有部分靠着自己大三上临阵抱佛脚考国际经济法看的杨帆讲三国。
事实上是,客观题开考前,我在蒋四金的考前几页纸之间反复,在想着到底要不要去厕所之间犹豫。考试的时候,的确出现了几页纸的内容(这里比较推荐蒋四金的客观题的考前几页纸,我觉得当时有比较多的重合部分。),但是我全忘了。那种站在考场门口楼梯间的阅读,就像是一个人,虽然知道自己没多大希望活下去,但是还是要以努力自救的姿态撑到最后一刻。
(二)主观题
主观题方面,跟的老师和客观题差不多,因为我觉得每个老师的授课思路有其内在的一致性。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有些重点的考点基本不会变,不过是对考生的要求提高了,从能够辨别,到能够以法言法语识别,并且陈述理由。主观题的重点相对客观题会缩小,但是对于理解的要求却提高了。
因此为准备客观题的考试而打夯实的基础知识此时也会发挥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老师建议通过客观题后,趁热打铁通过主观题。有必要提示考生的一点是,主观题在某种程度上十分考验手速。我的一些复习的非常认真,平常学习也很优秀的同学,在有限的作答时间内,因为动手打字的速度跟不上自己脑子里的思路而焦急,最后以几分之差未能通过主观题,也是令人遗憾和唏嘘。
真的到了考场上,其实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状况,比如你打着打着,电脑死机了,再比如你座位号上的键盘某个键是坏的,又或者有些年久失修的键盘,虽然能用,但是感觉每每摁一下都要用比平时打字大两倍的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推迟你的作答时间,造成你的焦躁。有些同学可能会疑惑,这可能吗?当然可能,因为这都是我们出考场后,同学互相吐槽考场设视时遇到的问题,此间种种,不再赘述。
想象中的流程总是会和真实的事件发生有一定的差距,之所以师姐在这里要提这一点,就是希望大家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遇见突发状况,保持冷静。可以想见,每一个能走到主观题阶段的人都曾经历过无穷尽的背诵和对未知的不确定性的恐惧带来的自我怀疑,箭在弦上的时候,如果无法凝神静气,则前功尽弃。这个建议不仅仅适用于法考,也同样适用于考研。
(三)我为什么可以通过,一定要谈的一点就是自信!
我客观题200,主观题121,在考完的一段时间内,我曾一度忘记了这个数字,在某种程度上,虽然我上考场前紧张的要死,但我并没有觉得这个考试真如传闻所言,难于上青天,我觉得社会和法考机构会不自觉地放大这个对大多数人而言属于通过性考试的难度。这里提几个点,诸君可以思考一下。
(1)法考毕竟是考试,而考点又有很多,是否每个考点被考察的概率都一样大呢?
(2)虽然每个人的复习程度有差异,但坐在电脑前的那一刻,我们确实有着相同的起点,面对着不确定的题目,有着相同赌赢的概率。出了考场,谁不是一边调侃着出题老师的脑洞,一边抱怨着自己的疏忽。
我客观题考完回到图书馆,立刻就验证了几个自己有印象但不确定的点。怕的不是自己完全不会,完全不会错也就错了。怕的是自己明明看过,明明有印象,但却因为一念之差选择了那个错误的选项。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天我验证的几个知识点,自己在考场上全选错了。我似乎真的能够听到我的心,在那个时刻咯噔了一下。
是啊,我
万字超详细非典型经验贴法考和考研如何兼得插图
都做错了,我怎么还说不难,因为结果证明了想要通过而非高分通过并不是一件难的事情。
这里有必要谈谈自信,这个自信不是日常学习中的自负,也不是在和同学交流时的自傲,而是当你踏入考场那一刻,以一种大将军般不容置疑的不怒自威的心态安坐于考题前,一边认真思考,一边睥睨着这题目。如果做不到俯视,最起码也要平视,而不是仰视。无论之前复习什么样,在那段时间里,你唯一的军师就是自己,你只能调动平生所学,朴素的正义观也好,严谨的法学知识也好,甚至是拙劣的猜题技巧也好,目的只有一个,我要把题目作对。哪怕还得在考前搞点玄学,相信有那么一点点运气的成分在里面。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做题的那一刻,对自己的每一个决定,无论事后被验证正确与否,当下那一刻,就全力以赴往前冲就好。人类真是极其有限的,没有人真的是大预言家,能够拍着胸脯百分之百的保证我必定通过或者我必定不能通过。

五、考研篇

我想我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再去打量那段日子,或者这样更加客观,也更对读者负责。因我曾在尚未毕业的日子写过一个无比详细的经验贴,当然这种详细,不是网络上所谓的“手把手”和“保姆级”教程。这种详细,是我对备考任何一场考试本质的思考,是我对无数个半途夭折的计划之后依然上岸的思考,是一种对“考研的难度”的祛魅,也是一种提醒。
提醒自己,自己并没有完成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只不过是准备了一场考试,然后中途或踌躇满志或义愤填膺或不情不愿或自我放弃般地坚持到了考场,坚持完成了考试,并在考完后,幼稚地说道,我就不相信有人能把西政出的卷子从头到尾写的又快又好,我不相信那些乍一看上去没几个熟悉题目的试卷能够遇见一个骄傲的征服者。在有限的时间里,我需要克服紧张和压力,以及监考老师不负责任地小声说话,不断开门进门。(坐在第一排靠近讲台的我真的有被影响到!)
可惜的是那篇充满着自我剖析的经验贴,在我傻傻地为c盘瘦身的过程中,分不清桌面快捷方式和“桌面”这个文件本身时,被我刚刚学会的“shift+delete”永久性地搞丢了。为此,我在此后漫长的几个月里,再没动过写经验贴的念头。此文若能与诸君相见,着实要道一句“缘分”。
(一)基础信息
就专b方向而言,考试科目有:
专业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宪法与行政法学
1.英语一或日、德、俄、法语(100分);
2.政治(100分);
3.法学基础(150分):法理学(100分);宪法学(50分);
4.专b科目(150分):刑法总论(50分);民法总则+物权法(50分);行政法学(50分)
宪法学75分、行政法学(含行政诉讼法)75分
法学理论
西方法理学(150分)
法律史
中国法制史100分、中国法律思想史50分
法律逻辑学
形式逻辑原理100分、法律逻辑学50分
应用法学
法律适用学(150分)
人权法学
人权法学(150分)
监察法学
监察法学100分、中国监察制度史50分
人工智能法学
人工智能法学(150分)
以上专业的考研初试专业课部分的内容均为:
法学基础(法理学100分、宪法学50分)
专业基础b(包括民法学<包括民法总论和物权法>50分、刑法总论50分、行政法学50分)
具体参考书目、考查形式、考试须知可参考2021年招生简章:https://yjsy.swupl.edu.cn/zsgl/qrzssszlxx/288850.html
(二)备考经验
笔者写此稿时距离考研初试尚有四个月,很多考研机构的经验贴已经开始渲染焦虑,并提到这个时候应该过完基础一轮等等。然就笔者自己的经验而言,去年此时,我所谓的一轮尚未开始,专业课应该只是凭借兴趣爱好进行了一定的理解,系统的学习尚未开始。因此,笔者有必要对知乎上,随着考研时间的推进不断蹦出“距离研究生初试还有4个月,现在才开始准备来得及吗?”
笔者给的答案是,来得及。
很多经验贴提到都会提到背书的重要性,就西政的考研真题而言,除了重复率很高以外,考察的知识大多可以通过记忆课本知识点获得。因此“专业课不背书,都是瞎扯淡”是有一定道理的。
背书遇到的问题一般有:看不进去书;不知道自己背的是什么;背完就忘……
这些问题的本质一般都可以归为——缺乏问题意识。因为缺乏问题意识,所以不知道大段的陈述性文字究竟在说什么;因为缺乏问题意识,所以不知道自己背的是哪一个问题的答案;因为缺乏问题意识,所以背完之后,那些知识点很难被大脑有效率的加以辨别,并且吸收储存。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问题意识呢?问题意识是开启一段学习的关键,是适用于任何学习的一种思维方式。笔者自己把它理解为问题意识就是有意识的向自己提问。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信息,来自手机,来自网络, 来自书本。
对于大部分需要埋头书海的考研学子而言,拥有撒贝宁老师那样原封不动照搬知识的能力是不太现实的,现实时 大多数人都会在密密麻麻的文字间迷路,走神,付出了时间却没有回报 ,开始自我怀疑,进而陷入恶性循环。
滴滴滴,敲黑板!问题意识就是对抗这些的法宝!
这里有必要提到一个差异写作者和阅读者的差异。写作者在写作的时候 脑子里其实是有一个立体的架构的,然而限于书面的传达信息的方式,他只能够通过线性展开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播。因此,将线性的书本知识去做一个还原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你能够在读阅读每一段文字之前,思考一下这段文字 为什么会被写出来 他写出来的目的是什么,尝试着用立体的思维导图去还原作者可能的意向,在这种反向破译的过程中 你就已经能够理解知识的架构和逻辑 并且借助自己理解记忆大部分的知识点。
具体而言的操作方法是:有意识的反思自己所接收到的信息 。对于考研学子而言,则是书本上的知识。
当民事法律关系作为定义出现在你的面前, 当他的特征分类以及举例说明,逐步展开在你的面前,你需要有意识的去反思定义和特征 以及这些举例说明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建立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 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模板。对于其中遇到的任何一个问题 如果有不确定或者疑惑的地方,进行勾画。教材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为你还原所有的知识点以及学界的争论,这个时候借助现代发达的信息网络手段进行搜索,就是有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 你不仅能够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 你还能够大概了解到这个地方可能会存在着何种隐藏的假设。
有的同学可能会反驳,这太不现实了吧。我只要把书上所列的背下来就可以了,这里有必要回应一下,我所述只是一个比较完整的途径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是可以进行选择的。如果只想掌握重点,就可以选择性的忽视其他的问题,但是忽视这些问题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就不存在,意识到存在问题本身就已经十分难得。
我们可以试着把它还原到一个具体的场景里去,当你开始背诵民事法律关系的定义之前,可以尝试着去自我提问。比如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概念?什么是民事法律关系 ?谁提出的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之所以能够存续 到今天的原因是什么 ?它有什么特征?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什么?法律关系又是什么……
你可能会发现,教材接下来的讲述。有些回答了你的问题,而有些则没有。对那些没有被回答的问题,如果你想知道,可以自行搜索。如果你只想把书本的知识点掌握,那你可以暂时先不管他们。
当然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段落,没有落在你预设的范围之内。这个时候, 你就要根据段落所描述内容去反向推测:他在回答什么问题?或者说他是在针对哪个问题做出回应?他在陈述什么样的问题?简单来讲,就是找出那个段落的中心思想。
如果只是普通的解释说明而你又完全理解则可以完全无视并且划掉。并且在下次阅读的时候, 直接跳过以减轻阅读的负担。
以笔者所经验帖举例,若读者认为属于“水货”,则可以完全跳过,只攫取自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即便是万字长文,也可以在十几分钟内结束阅读,当然这前提是读者具备一定的信息甄别能力。
六、再回首
进来窗外细雨蒙蒙,上岸名单出来后,我曾无数次地梦见自己错过考试,或者已有的成绩被道不明的原因取消。醒来之后,发呆般端详着宿舍外面的天空,分不清梦境或是现实。

考研,不过是部分大学毕业的人选择了换乘另一站列车,去看自己想看的风景,去经历自己想要的未来,去为了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努力。至于列车的终点站在哪,未来到底是何图景,没有人知道。

法考考研这一路,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只希望诸君能够不辜负自己的志趣,不挥霍时间。在“内卷”和“躺平”的两极之间,选择适合自己的状态。时间终会过去,未来也会到来。这一程风景亦独特,请欣赏着并享受着!

祝愿读此文的诸君皆可得偿所愿!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