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数减少36万,考研上岸还是「年轻人唯一的出路」吗全国硕士…(2024考研人数减少)



人数减少36万,考研上岸还是「年轻人唯一的出路」吗全国硕士…(2024考研人数减少)缩略图

今天上午,「考研才是年轻人唯一出路吗?」的话题冲上了热搜,话题之下不仅有准备考研和在读的研究生现身说法,也不乏有一些名师教授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微博
其中, 老师更是精简干练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微博
随着今年的考研时间临近,关于考研、研究生的话题频频受到关注。
日前,2024 年考研报名人数官宣,438 万较去年减少了 36 万人,下降 7.56%,低于 2022 年考研报名人数。连涨八年后,考研报名人数终于出现下降的趋势,但总人数仍比疫情前多近百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微博
从这些话题和新闻中可以看出,大家对考研的态度似乎有了一些转变,也有不少去年参加考研的学生大呼后悔,考研考早了!入场就是高端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 微博
那么,为何热度上涨了近十年的考研到现在突然踩了刹车呢?当代的年轻人又有什么样的想法?
更多元的未来
花无百日好,人无千日红。持续近十年的考研热,总有冷下去的一天。尤其在近三年暴涨四成后,缓慢的下降似乎是必然的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数据的变化释放出明确的信号:明年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在学历与就业的平衡中回归理性。
后疫情时代的就业形势
疫情放开一年,并未缓解疫情期间艰难的就业形势。今年 1158 万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尚不知何去何从,大量硕士毕业生还没有找到工作,2024 年的应届毕业生已经进入求职市场。很多人倾向于直接就业,已经有工作再选择考研的,更是少之又少。
多元化发展的个人选择
近年来,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围绕互联网衍生出的短视频、人工智能、直播等行业创造了大量的工作机会与工作岗位。00 后一代本就趁着移动互联的东风长大,在毕业时的择业中也对新行业很有好感,尝试多元化的自身发展。与传统岗位相比这些新行业的学术属性更弱,对年轻人也比较友好。新就业与往年的慢就业和自由职业分流掉很多考研的人。
教育体制调整的政策影响
近几年,教育主管部门对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从未停止,其中很多政策都对考研有冷却效果。远一点的可以追溯到在职研究生取消单独招录,必须参加全国统考,而且专硕增加,学硕减少,这劝退了很多已经工作的想考研的人。另外,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把关越来越严格,2019 年开始,教育部开展「学位挤水」,对学位点进行评估,有的学位授权点被取消,有的则限期整改,毕业难令相当一部分同学望而却步。研究生学制延长的消息也增加了毕业的不确定性,打消很多人考研的积极性,中南大学、陕西理工大学等高校都在今年发布的招生简章中,称从 2024 年起,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延长至三年,最长五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中山大学 2024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出国考公考编的分流效应
疫情后出国留学人数反弹,同样存在分流效应。此外,考公和考编对考研人数的分流效应比较明显,考研人数下降的当口,考公人数则创下了历史新高,以刚刚报名截止的 2024 年度国考为例,报名人数再创新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新京报
考研依旧是不错的选择
虽然本年度的考研人数下降,但这并不代表考研已经没有用了。相反,这对于下定决心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同学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利好消息,因为竞争压力无疑小了很多。
2024 年研究生计划招生 139 万,继续稳步提高。仅看 3.15 的报录比,2024 年考研似乎是近几年最容易的,但事实恐怕并非如此。
虽然考研报名人数下降,但总体而言,相对于减少的 36 万人与长久以来约 25% 的研究生录取率而言,438 万仍然是很大的考研基数。
另外,尽管研究生招生在增加,但考研推免生的总量也在增长,尤其是名校,推免生占比一直较高。很容易理解,名校更青睐推免生的质量,个别专业存在过高的推免率,留给考生的机会很少,入读难度很大。
考研热并未降温
近几年的考研热,很大程度上源于疫情。有数据显示,2023 考研报名人数虽达到 474 万,但弃考率很高,据说弃考人数达到 157 万。如今考研报名人数的微弱减少,可能只是「挤掉水分」。
从政策导向上看,研究生规模培养的进一步扩大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增加的录取名额,这一方面来自高教资源比较缺乏的省份,随着高等教育建设的推进,更多的学位授予点建设完成;另一方面则来自专业硕士名额的增加,这是顶层设计,连博士专业学
人数减少36万,考研上岸还是「年轻人唯一的出路」吗全国硕士…(2024考研人数减少)插图
位研究生都要继续扩招。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势必带来考研报名人数的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教育部官网
从我国普通本科招生人数上看,目前稳步提升的趋势依然强劲。加之本科生在就业市场明显供大于求的状态,考研热的基本盘依旧会维持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历年普通本科招生人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
理智地做出选择
考研还是工作抑或是考公,一直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每个毕业生需要面临的点。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你需要好好问问自己,自己是否有一个长期或者近期需要达到的目标?而这个目标是否会因为读研、考公加快达到的速度。切忌人云亦云,随大流的心态!同时,也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做出权衡。
1.就业方向。 如果考不考研对你的就业没有很大的 助,那么就别跟风考研,找工作要紧。比如你的目标就是进体制内,那么考研对于你来说不那么重要。甚至你可以先考编,之后再去读一个在职研究生就可以。
2.专业属性。 有些专业考研之后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那么你一定要去考研。比如:医生这个职业。如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后也是确定当体制内的老师,那么本科这个学历就足够了,等进入体制内了选择在职研究生,利用寒暑假学习,岂不美哉!
3.客观条件。 如果家庭经济着实困难,那么我建议先就业,之后有机会再考研。如果你对研究生很是执着,那么就边打工边学习。
4.自身特点。 有些人擅长在实操中获得经验,那么就是适合工作;有些人喜欢沉下心来科研,那么就选择考研。
考研报考人数的降低,并不意味着考研热的降低,更不代表就业形势发生变化。既生活于当下,唯有尽全力面对,积极学习,充实自己,迎接新的挑战。
总之,不管选择考研还是工作,一定要考虑时间成本,而不是因为失业率而选择考研,也不要因为一时抗拒学习而放弃进修投入工作。要明白失业率年年都有,但是总有人能找到工作。所以不要害怕,勇敢向前走,一定会成功的。
编辑:grayplus
题图来源:网络
投稿合作:jiangjiahui@dxy.c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