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必背热点专题_理论(2020年北京邮电大学在新疆的录取分数线)



2020年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必背热点专题_理论(2020年北京邮电大学在新疆的录取分数线)缩略图

原标题:2020年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必背热点专题

2020年4月5日星期日

北大、人大、北外、中财教授创办

【温馨提示】最近几年,对政府改革、行管前沿理论、经济社会热点越来越重视,这是考察的重点,建议大家一定要多关注。此外,2020年行管考研前三名全部为 学员,而且分数都很高,在校教授一对一辅导,精准讲解,行管考研,首选 。

此外,建议如下:

第一, 五一前必须弄明白每本书的重点及命题趋势,这是第一轮复习,根据育明视频课程或者一对一辅导推进。很多考生想自己先看书,这样很容易走入歧途,浪费时间。

第二, 6-10月,第二轮复习,背诵重点,但是不建议撰写笔记,因为你不明白重点,整理笔记就是抄书,没有任何意义。

第三, 11-12月,第三轮复习,进行5次左右模拟考试,根据育明考前押题进行模拟,2020年押题命中率高达90%以上。

目录

一、2021年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

二、2004-2020年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育明一对一学员回忆)

三、2021年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导师预测考研热点

四、2020年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第一名笔记

五、2021年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热点专题20讲总结

六、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答题技巧

七、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答题模板

一、2021年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

615公共管理理论

《行政管理学》(第四版),夏书章,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819公共管理专业综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郑航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公共管理学》(修订版),张成福、党秀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公共管理导论》(第4版),欧文·休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辅助资料

《全国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中国行政管理》期刊(最新一年1-12期)

二、2004-2020行政管理考研真题汇总

【温馨提示】真题非常重要,尤其是最近3年的真题,一定要重视,更多视频及一对一辅导,在校教授辅导,除了 ,任何机构都无法做到。

一、概念解释(每题6分)

公共选择理论

答:公共选择理论是指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和分析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特别是政府决策)问题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这一理论往往被称为现代经济学的最新分支之一,它是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交叉学科,已成为新公共管理的指导理论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布坎南、约瑟夫·阿罗。

它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限度或局限以及“政府失败”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找使政府最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制约体系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最高目标“公共选择学说的主要贡献在于,证明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公共选择理论研究选民、政治人物以及政府官员们的行为,假设他们都是出于私利而采取行动的个人,以此研究他们在民主体制或其它类似的社会体制下进行的互动。公共选择理论也采用许多不同的研究工具进行研究,包括了博弈论或决策论等。公共选择理论提出的主要公式之一是理性选择理论,即假设人们的行为都是出自从有限的可用手段里挑选达成目标的途径。

二,论述题(每题30分)

1、你是如何看待领导的权变理论的?试分析不同的领导权变理论以及对现实领导工作的启示。

答:(1)领导的权变理论的内涵

领导的权变理论是指主要研究与领导行为有关的情境因素对领导效力潜在影响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领导行为有不同的效果;管理工作即为诊断与评估可能影响领导者领导行为与效果的各种因素。领导者在从事领导行为的选择与运用时,必须对各种环境因素加以考虑。领导的权变理论又被成为领导情境理论。

(2)不同的领导权变理论及其对现实领导工作的启示

最具代表性的权变领导理论主要包括艾凡雪维奇的情境因素说、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豪斯的途径目标理论,其内容和启示分析如下:

艾凡雪维奇的情境因素说

a理论要点。这一理论认为领导者在选择与运用领导行为时,应注意下列四项情境因素:

一是管理者的特性。管理者本身特性如何,对其领导行为的选择与运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包括:人格特质;需要与动机;过去经验与强化。二是部属特性。部属特性如何,也影响着领导者的领导效能和领导行为的运用。包括:人格特质;需要与动机;过去的经验与强化。三是团体因素。团体内部的组织结构、工作关系及发展状况等亦影响着领导效能及领导行为的运用。四是组织因素。组织因素同样也会影响领导行为及领导形态,在组织因素中,须加考虑的因素包括:权力基础;规则与政策;专业注意;时间。

b这一理论对现实领导工作的启示。艾凡雪维奇的情境因素说使人们认识到领导行为是领导者、部属及情境等因素交互影响而形成的,领导行为是极端复杂的过程,不同的情境因素将产生不同的领导行为与领导形态,因此领导行为的选择运用,应对各种情境因素加以审慎的考虑,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并且,从艾凡雪维奇的情境因素理论,可以了解,领导行为最重要之处就在于适应情境,配合情境因素以发挥领导效能。

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

a理论要点。权变领导理论的基础是认为领导者对其所领导的群体,若欲完成高度的工

作成果,应随领导者本身的需要结构,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的控制及影响程度而权变。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认为,影响领导形态的情境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职位权力。指职位本身所具有的权力(如奖励权力、强制权力等),而促使部属顺从并接受其领导的程度,由于领导者所拥有的职位权力程度不同,其可采行的领导行为亦应有所不同。二是工作结构。指群体工作任务的例行性程度及可预测性,如工作为例行性且工作成果或产出易于预测评估,则领导者的影响力就极为有限,因为此种工作的目标、工作程序或步骤,均已明确界定,其工作成果亦可由以往的经验及产出加以判断,故领导者的领导范围就较为狭窄;如为复杂的工作,其目标不确定,工作成果难以预测,在工作程序及步骤上有各种可行的途径,随不同的环境因素而异,则此时的领导行为活动范围较广,运用就较具弹性。三是领导者与部属关系。领导者与部属相处及部属对领导者信任与忠诚的程度,如双方关系良好,领导者就容易得到部属的合作与努力,领导行为就趋向于员工导向的形态;反之,领导者将趋向于工作导向的形态。

b情境因素作用的表现。在有利情境下,领导者拥有较多职权,获得更多非正式支持,同时工作结构较低,对群体有良好的指导,成员被指示做哪些工作;在不利情境下,群体因缺乏领导者积极的接入的控制,显得较疏离涣散,以工作为导向的领导较之体谅型及员工导向型的领导行为较为有效;在中度有利情境下,体谅型或员工导向型的领导较为有效,如果成员认为有建议、贡献意见的自由,则领导者应提供无威胁及自由的环境。

c 该理论对现实领导工作的启示。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虽然尚有缺失,但它仍然引发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兴趣,使研究者了解领导效能的知识,领导者应如何选择领导行为,方能对部属产生影响,使组织发挥效能,这一理论对于部属生产力的提高及员工满足感的增进,具有相当价值。

豪斯的途径目标理论

a 理论要点。豪斯的途径目标理论的基本命题为:一是领导者的功能为辅助功能,亦即

领导行为应能为部属所接受,并使部属认为领导是员工满足的来源,同时亦为员工将来获取满足的工具。二是领导行为对部属士气之激励,其影响是由情境所决定,此一情境包括部属的特性与工作环境的特性。所以,领导行为应以下列四种行为为框架:一是工具行为,即对部属的行动予以计划、组织与协调。二是支持行为,对部属需要的满足,给与支持性的考虑与关心。三是参与行为,领导者与部属分享情报,征询部属意见,并运用部属的构想与建议,以达成团体决策。四是成就导向行为,领导者为部署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期望部属有高水准的工作表现以及不断地寻求改进。

b 情境因素。部属的特性:部属本身的能力、需要、动机等军徽影响领导行为的选择;工作环境的特性;工作环境对领导行为的影响因素有:部属的工作,工作团体,组织因素:包括:规则、政策与程序对部属工作约束的程度,高压或紧急情况,高度稳定的情境。

c 途径目标理论可应用与支持领导者行为及部属满足间的关系,但不适用于对部属绩效的影响;领导结构对员工满足感的影响受领导者体谅员工的方式及部属对非结构式、不明确任务厌恶程度而定,途径目标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有能力预测和解释领导者的行为。

一、概念解释(每题6分)

公共选择理论

答:公共选择理论是指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和分析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特别是政府决策)问题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这一理论往往被称为现代经济学的最新分支之一,它是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交叉学科,已成为新公共管理的指导理论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布坎南、约瑟夫·阿罗。

它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限度或局限以及“政府失败”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找使政府最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制约体系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最高目标“公共选择学说的主要贡献在于,证明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公共选择理论研究选民、政治人物以及政府官员们的行为,假设他们都是出于私利而采取行动的个人,以此研究他们在民主体制或其它类似的社会体制下进行的互动。公共选择理论也采用许多不同的研究工具进行研究,包括了博弈论或决策论等。公共选择理论提出的主要公式之一是理性选择理论,即假设人们的行为都是出自从有限的可用手段里挑选达成目标的途径。

二,论述题(每题30分)

1、你是如何看待领导的权变理论的?试分析不同的领导权变理论以及对现实领导工作的启示。

答:(1)领导的权变理论的内涵

领导的权变理论是指主要研究与领导行为有关的情境因素对领导效力潜在影响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领导行为有不同的效果;管理工作即为诊断与评估可能影响领导者领导行为与效果的各种因素。领导者在从事领导行为的选择与运用时,必须对各种环境因素加以考虑。领导的权变理论又被成为领导情境理论。

(2)不同的领导权变理论及其对现实领导工作的启示

最具代表性的权变领导理论主要包括艾凡雪维奇的情境因素说、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豪斯的途径目标理论,其内容和启示分析如下:

艾凡雪维奇的情境因素说

a理论要点。这一理论认为领导者在选择与运用领导行为时,应注意下列四项情境因素:

一是管理者的特性。管理者本身特性如何,对其领导行为的选择与运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包括:人格特质;需要与动机;过去经验与强化。二是部属特性。部属特性如何,也影响着领导者的领导效能和领导行为的运用。包括:人格特质;需要与动机;过去的经验与强化。三是团体因素。团体内部的组织结构、工作关系及发展状况等亦影响着领导效能及领导行为的运用。四是组织因素。组织因素同样也会影响领导行为及领导形态,在组织因素中,须加考虑的因素包括:权力基础;规则与政策;专业注意;时间。

b这一理论对现实领导工作的启示。艾凡雪维奇的情境因素说使人们认识到领导行为是领导者、部属及情境等因素交互影响而形成的,领导行为是极端复杂的过程,不同的情境因素将产生不同的领导行为与领导形态,因此领导行为的选择运用,应对各种情境因素加以审慎的考虑,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并且,从艾凡雪维奇的情境因素理论,可以了解,领导行为最重要之处就在于适应情境,配合情境因素以发挥领导效能。

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

a理论要点。权变领导理论的基础是认为领导者对其所领导的群体,若欲完成高度的工

作成果,应随领导者本身的需要结构,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的控制及影响程度而权变。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认为,影响领导形态的情境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职位权力。指职位本身所具有的权力(如奖励权力、强制权力等),而促使部属顺从并接受其领导的程度,由于领导者所拥有的职位权力程度不同,其可采行的领导行为亦应有所不同。二是工作结构。指群体工作任务的例行性程度及可预测性,如工作为例行性且工作成果或产出易于预测评估,则领导者的影响力就极为有限,因为此种工作的目标、工作程序或步骤,均已明确界定,其工作成果亦可由以往的经验及产出加以判断,故领导者的领导范围就较为狭窄;如为复杂的工作,其目标不确定,工作成果难以预测,在工作程序及步骤上有各种可行的途径,随不同的环境因素而异,则此时的领导行为活动范围较广,运用就较具弹性。三是领导者与部属关系。领导者与部属相处及部属对领导者信任与忠诚的程度,如双方关系良好,领导者就容易得到部属的合作与努力,领导行为就趋向于员工导向的形态;反之,领导者将趋向于工作导向的形态。

b情境因素作用的表现。在有利情境下,领导者拥有较多职权,获得更多非正式支持,同时工作结构较低,对群体有良好的指导,成员被指示做哪些工作;在不利情境下,群体因缺乏领导者积极的接入的控制,显得较疏离涣散,以工作为导向的领导较之体谅型及员工导向型的领导行为较为有效;在中度有利情境下,体谅型或员工导向型的领导较为有效,如果成员认为有建议、贡献意见的自由,则领导者应提供无威胁及自由的环境。

c 该理论对现实领导工作的启示。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虽然尚有缺失,但它仍然引发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兴趣,使研究者了解领导效能的知识,领导者应如何选择领导行为,方能对部属产生影响,使组织发挥效能,这一理论对于部属生产力的提高及员工满足感的增进,具有相当价值。

豪斯的途径目标理论

a 理论要点。豪斯的途径目标理论的基本命题为:一是领导者的功能为辅助功能,亦即

领导行为应能为部属所接受,并使部属认为领导是员工满足的来源,同时亦为员工将来获取满足的工具。二是领导行为对部属士气之激励,其影响是由情境所决定,此一情境包括部属的特性与工作环境的特性。所以,领导行为应以下列四种行为为框架:一是工具行为,即对部属的行动予以计划、组织与协调。二是支持行为,对部属需要的满足,给与支持性的考虑与关心。三是参与行为,领导者与部属分享情报,征询部属意见,并运用部属的构想与建议,以达成团体决策。四是成就导向行为,领导者为部署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期望部属有高水准的工作表现以及不断地寻求改进。

b 情境因素。部属的特性:部属本身的能力、需要、动机等军徽影响领导行为的选择;工作环境的特性;工作环境对领导行为的影响因素有:部属的工作,工作团体,组织因素:包括:规则、政策与程序对部属工作约束的程度,高压或紧急情况,高度稳定的情境。

c 途径目标理论可应用与支持领导者行为及部属满足间的关系,但不适用于对部属绩效的影响;领导结构对员工满足感的影响受领导者体谅员工的方式及部属对非结构式、不明确任务厌恶程度而定,途径目标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有能力预测和解释领导者的行为。

四、2020年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笔记

简答题→论述题

1.政策执行的特征(2012年西南大学)

提示:详情参考15.2常考知识点梳理【考点2】。不同院校有不同的参考书目,对应不同的知识点。

2.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影响因素(2020年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2019年中山大学;2018年中央民族大学;2018年江苏大学;2016年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厦门大学)

提示:详情参考15.2常考知识点梳理【考点9】。不同院校有不同的参考书目,对应不同的知识点。

3.政策执行过程(2013年杭州师范大学)

答: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政策执行过程如下:

(1)政策宣传

政策宣传就是要使政策对象知晓政策、理解政策,从而自觉地接受和服从政策。政策宣传对政策执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政策宣传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2)政策细化

政策细化就是要分解政策目标,做到行动有计划。因此,要在基本原则指导之下,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编制出政策执行的具体计划。

(3)物质与组织准备

物质准备主要是指必要的财力和物力的准备。

组织准备要解决组织形式问题,建立组织机构,配备领导和下属人员,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

(4)组织协调

组织协调就是使得不同的执行机构、分散的执行人员形成有机整体,保证政策执行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为实现政策目标共同努力。

(5)政策试点

政策试点可以验证政策,又可以从中取得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东西,为政策的全面实施做好准备。特别是涉及全局性的、非常规性的、带有风险性的、受多重因素影响的、难以进行定量分析的、结果不确定的政策,都应选择试点,进行小范围实施。

(6)政策推广

政策推广是指在取得政策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内实施政策。政策推广要求严格遵循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政策执行的功能要素,以保证执行任务的圆满完成和政策目标的真正实现。

(7)政策监督

在政策执行中需要建立政策监督机制,以抑制政策失真现象的蔓延。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政策监督主要包括执行机构的内部监督、党组织的监督、人大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4.政策执行的原则(2014年江苏大学)

提示:详情参考15.2常考知识点梳理【考点8】。不同院校有不同的参考书目,对应不同的知识点。

5.政策执行的手段(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杭州师范大学;2014年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华侨大学;2012年湖南农业大学)

答: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手段是指政策执行机构及其执行者为完成一定的政策任务,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办法。

(1)行政手段:“以力服人”

行政手段是指通过各级政府的行政部门,依靠政府权威,采用行政管理的惯用方式,按照系统、层次、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

特点是强制性、垂直性、无偿性和稳定性。

优点是部署统一、资源集中、协调一致、实施迅速、便捷高效。

缺点是容易产生与“人治”相关的一些弊病,影响横向联系及下级的积极性、创造性。

(2)法律手段:“以律服人”

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形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贯彻落实政策的方法。

特点是严肃性、权威性、规范性和稳定性。

适用于常规型政策领域。

(3)经济手段:“以利服人”

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

特点是非政治性和间接性。

(4)教育手段:“以理服人”

教育手段是一种人本主义的管理方法。主要是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运用思想诱导方法协调各方关系,使政策目标群体能够自愿接受政策内容,不从事与政策相违背的活动。

6.政策执行的十项必备条件(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

答: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政策执行的十项必备条件:

(1)没有无法克服的外在限制;

(2)充分的时间与足够的资源;

(3)有效整合所有必要的资源;

(4)政策需要有效的理论支撑;

(5)直接而清晰的因果关系;

(6)最低限度的依赖关系;

(7)对政策目标具有充分共识和正确理解;

(8)任务的清晰陈述及正确的行动序列;

(9)有效沟通与协调;

(10)权力与服从。

7.政策执行的策略(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

答: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政策执行的策略:

(1)目标控制

执行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行为选择,明确既定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是政策执行的最基本要求。

(2)权力制衡

在政策执行环节,必须强调以权力制约权力,加强政策监督。否则权力将会异化,腐败不可避免。

(3)政策整合

一项政策的执行或政策问题的解决,可能同时涉及别的政策,若彼此相互不一致,就会促成不同的执行行为。政策执行要坚持系统原则,处理好整合问题,发挥好政策体系的综合效能。

(4)反馈调节

政府执行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重视反馈控制,保持应变能力。政策执行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应根据反馈的情况,不断调整原来所选择的战略,逐步达到或接近既定的目标。

(5)程序优先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应该在法治的框架中进行。法治的原则是程序优先,关注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更强调程序的合理。

公正首先体现为程序公正,任何对实体公正的寻求都不得有违程序公正,即程序公正具有优先性。

(6)法益均衡

比例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利益,如果行政目标的实现可能对相对人的权益造成不利影响,行政权力的行使除了有法律依据这一前提外,行政主体还必须选择对公民侵害最小的方式进行,即把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二者要保持适当的比例。

比例原则着眼于法益的均衡,以维护和发展公民权为最终归宿,对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7)重视逆反

逆反心理是指受信者的态度变化与说服方向完全相反,他们对说服性信息进行积极的心理反抗。政策执行成本的高低与社会逆反心理的强弱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对管制性政策而言。为了提高政策效率,减少执行成本,必须认真研究逆反心理,搞好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的服从性。

(8)去“积”之弊

问题开始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等待问题堆积成“大事”再集中力量解决,使原本可以解决的问题演变成制度失效或缺失的问题。许多时候不是没有政策,而是有了政策不能及时执行。

(9)重视民意

现代社会中,公共政策须以民意为依归。可以通过选举、写文章、游说、请愿等方式表达民意。在政策执行中准确判断是否符合民意越发重要,对民意的清晰研究重视民意,社会就能够在察觉问题与共同行动方面变得更加公正和有效。

(10)上下台阶

“阶梯效应”是指要让他人接受一个很大的,甚至是很难的要求时,最好先让他接受一个小要求,一旦他接受了这个小要求,他就比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

“下台阶效应”是指人们拒绝了一个较大的要求后,对较小的要求接受性增加的现象。

这是两种重要的执行策略。

(11)修补破窗

“破窗理论”是指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在这种无序的氛围中,公众会变得麻木不仁,社会不良现象就会滋生、蔓延。破窗理论告诉我们: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必须努力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

与犯罪现象作斗争的时候,“破窗理论”被引申为逮捕更多有较轻违法行为的人。

(12)欲擒故纵

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阿伦森”效应对政策执行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13)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基点是维护人的尊严。尊严表明人本固有的价值属性和拥有受到他人尊重的权利。政策执行应尊重人权和人的尊严。

(14)诚信至上

对政府来说,“诚信”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责任。

8.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2018年天津商业大学)

答:公共政策执行力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对政策目标及其方向的把握,设计执行方案,调度和配置相关资源,运用政策工具,从而实现政策目标、最终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成效,即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程度。

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1)执行者因素

任何政策归根结底都要依靠政策执行者才能完成,因此执行者是政策执行活动的主体和执行力的核心要素。

(2)资源因素

政策执行资源是政策执行过程所必须具备的各类资源条件,这些资源主要可以分为:人力资源、财物资源、信息资源和权威资源等。

①人力资源是执行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高效的政策执行力要求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保障;

②财物资源是其他资源的基础,没有财力和物质的保障,任何政策执行也难以开展;

③信息资源是执行者减少政策执行不确定性的重要条件;

④权威资源是执行者选择和配置政策工具、有效地采取行动、提升执行力的权力基础。

(3)工具因素

执行工具是公共政策执行成功的重要手段。执行工具运用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执行者的政策执行力的大小。常见的政策执行工具有行政工具、法律工具、经济工具、思想政治工具以及技术工具等。

(4)环境因素

公共政策执行总是处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当中,并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影响着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政策执行的整个过程。

9.布坎南对政策科学的贡献/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内涵(2020年北京大学:预算最大化模型、财政幻觉;2019年深圳大学;2019年湘潭大学;201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首都经贸大学;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辽宁大学;2012年湖南大学;2012年南京师范大学)

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是公共选择理论的领袖人物。

公共选择理论又称新政治经济学或政治学的经济学,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它是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政治问题,从经济人的假设出发,认为政治活动中的每一个参与主体都是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相应行动的。

公共选择理论的三大要素:

(1)个人主义。公共选择理论注重于分析个人行为以及个人行为如何通过政治过程发生影响。

(2)经济理性。强调人在政治领域也是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和效益最大化。

(3)交易政治。认为政治应被视为一个在解决利益冲突时进行各种交换从而达成协议的过程,含有讨价还价和市场交易的性质。

公共选择理论对政策执行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10.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执行“上下来去”模型(2018年湖南农业大学;2017年天津商业大学;2012年、2016年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东北财经大学)

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执行“上下来去”模型,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的政策执行研究路径。这一路径认为,在当代中国的政策实践中,成功的政策执行取决于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并采用先做政策试点,即将政策进行局部试验,然后再全面推广并进行“执行一总结”的政策试验方式。由于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政策环境的关系 体现为上下互动的过程,因此将这一研究路径称为“上下来去”政策执行模型。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

(1)政策执行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①首先要求政策主体大力进行政策宣传,以获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形成有利于政策执行的社会舆论环境,最终使政策得以贯彻执行;

②其次政策主体必须注重政策执行后的情况报告和意见反馈;

③再次,政策主体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策执行的价值取向,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监测执行结 果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2)政策执行是一个“试验一推广”的过程

政策试验是“上下来去”模型的又一重要内涵。在全面推行一项新的政策,特别是那些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政策之前,都要预先选择几个地区、部门和单位进行试点,取得具体的工作经验,并以此为依据对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然后再普遍实施。这样就有利于降低政策执行成本和风险。

(3)政策执行是一个“执行—总结”的过程

政策执行总结,是指执行机关和执行人员在政策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后,依照国家现行政策和行政管理规律,对政策执行过程和结果加以全面、系统的衡量、评价、反思和检讨。在政策执行中群众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经过系统地总结,成为执行者以后行动的借鉴。 “执行—总结”的过程不仅是对政策执行进行的全面检查,也是下一轮政策过程的起点,为下一轮政策的有效制定提供基础。

11.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框架。(2015年南开大学)

提示:本题是上一题的变形题,要结合“上下来去”进行思考论述。

答:中国公共政策模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上来下去”政策过程模型。模型的原型是当代中国领导层特别是中央领导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的思维与实践方式。由于以当代中国公共决策实践为原型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中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过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过程,所以就从整体上把政策运作过程描述为“上下来去”的过程,此政策过程的框架如下:

(1)哲学基础

“上下来去”模型的哲学基础在历史理论方面
2020年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必背热点专题_理论(2020年北京邮电大学在新疆的录取分数线)插图
是历史唯物论。政策主体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从人民的实践中汲取智慧,从人民的发展要求中获得动力;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公共决策的出发点与归宿,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切实做到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

(2)政策的社会认识过程与政策的社会操作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政策的社会认识过程和社会操作过程在逻辑上区分为政策制定阶段和政策执行阶段,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提供观念上的指导,而后一阶段则把抽象的认识和理论转换成具体的政策并将政策转化为社会现实;同时,政策的社会操作过程反过来又影响政策的社会认识过程。

(3)“上来下去”

模型中的“上”,指的是主观、精神、认识、理论以及居于上位或核心地位的政策行为者;“下”,指的是客观、物质、实践、行动以及居于下位或外围地位的政策行为者。“上”与“下”是互动的,互动的路线和方向在政策的社会认识的过程中是客观-主观-客观(或物质-精神-物质)、实践-认识-实践、个别-一般-个别;在社会操作的过程中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具体操作性程序是群众-领导-群众、民主-集中-民主、点-面-点。这两个过程中的上下互动都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无数次的循环往复。

(4)组成部分

“上下来去”模型含四个子模型:政策认识的实事求是模型,政策操作的群众-领导模型,政策操作的民主-集中模型,政策操作的试验模型。

1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剖析(论述题)(2015年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东北财经大学)

【1】“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主要表现

(1)“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替换性执行

当执行机关和部门所执行的政策对自己不利时,执行者就制定与上级政策表面上一致,实际却相违背的实施方案,使上级的政策难以得到贯彻落实。

(2)“曲解政策,为我所用”——选择性执行

政策执行者在执行政策中对政策的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有意曲解,导致政策无法真正得到贯彻落实,甚至出现与初衷相悖的结果。

(3)“软拖硬抗,拒不执行”——象征性执行

政策执行的最高准则在于维护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执行政策是党的纪律;对于普通公民来说,执行政策是必须履行的社会职责。

(4)“搞土政策”——附加性执行

附加性执行指的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者常附加一些原政策目标所没有的内容,把本不可行的事情变为可行之事,影响了目标的实现。所谓“土政策”,就是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实际的旗号,自立一套,自行其是,牟取私利。

【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成因

(1)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间的矛盾

①国家在某一方面对地方的权限、利益作了界定,但没有同时对与之密切相关的其他方面作配套性界定;

②同一内容的各个方面,有的被严格界定,有的则界定模糊;

③中央不同部门对同一规定有不同的界定。这样一方面使地方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又使地方有机会灵活变通,应对中央政策。

(2)政策本身的缺陷

①有些政策缺乏科学性,不完整,不配套;

②政策多变;

③政出多门,莫衷一是。

(3)政策执行主体的本位主义和地方利益的驱使

①干部阶层利益诱发;

②地方部门利益驱使;

③干部中存在的错误思想观念的导向。

(4)政策执行的监控不力

【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危害

(1)“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政策变通的一种表现形式

①如果地方政府能够抓住中央政策的精神实质,遵循政策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对策,这样的“对策”是合理的、合法的,它有助于用足、用活中央政策,有助于完善政策,使中央政策发挥更大的效益;

②如果地方政府夸大政策的灵活性,否定政策的原则性,以地方利益为标准,符合本地利益的政策就“用足用活”,反之就随之“变通”政策,肢解、曲解、抵制中央政策,制定“土政策”,实行地方保护主义,执行的结果出现 了与既定政策相悖的情况。这样的“对策”是不合理的,更是不合法的,其危害极大。当前,这种“上有政策,下有 对策”的现象更普遍。

(2)作为相对独立的地方利益,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办法,有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各地经济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发展,地方经济增长迅速,财政收入逐年增加,甚至超过中央政府的财政增长率。 然而,与此同时,政策执行中的地方主义、本位主义开始抬头。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更严重的后果是中央政策权威性、严肃性正在受到来自国家机器内部的更具自我利益、自我意识、自治权力日益增大的地方政府及其领导 者的挑战,长期下去,就有可能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危及国家和民族的稳定和统一。

【4】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治理

(1)从制度上解决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的问题

在决策问题上,应明确宏观决策中央独统,微观决策地方自主。宏观决策的内容、实施时机与步骤,由中央政府做出。

(2)加强政策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

应该对现存的所有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凡是政策规定之间出现相互矛盾、扯皮现象的都必须及时纠正;所有部门或地方的政策规定都必须严格与中央、国务院的政策规定相一致。

(3)摆正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实质上颠倒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缺乏“一盘棋”的思想。

(4)加强监督,从严治政

①必须进一步加强监察监督工作。除了政党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政策执行机关内部的监督外,还要让各阶层公民、社会团体、大众传播媒介等社会力量都来参与监督活动,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

②必须建立和健全相对独立的监督体系。在监督体系中,党的监督是保障,群众监督是基础,专门机构的监督是关键。

③必须实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监督原则。

13.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2018年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华中农业大学)

答:所谓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政策目标的偏离和不良后果的出现是统一不可分的。政策是否偏离了政策目标,是根据政策执行当中出现的不良后果来确定的。也就是说,政策目标的偏离是执行偏差的本质属性,不良后果是执行偏差的表象特征。

表现形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1)象征式政策执行

主要指在实施政策过程中,执行主体仅做表面文章,或只做政策宣传而不务实际,或“阳奉阴违”,或前紧后松,或敷衍塞责。其总的特点是政策最终成了一纸空文,根本谈不上解决什么具体的政策问题。

(2)附加式政策执行

主要是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整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了政策原定的要求,特别是执行者在现行政策的目标的基础上再自行增添了若干个新目标。“土政策”往往是附加式政策执行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土政策”是指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实际的旗号而自行附加额外目标的政策,它另搞一套,使政策执行复杂化,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

(3)残缺式政策执行

主要是指一项完整的政策在执行中只有部分被贯彻落实,其余则被弃置不顾,使政策内容残损不全,不能有效地、完全地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其典型表现就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4)替代式政策执行

主要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被换上与现行政策表面上一致而事实上背离的内容。这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执行偏差,其政策内容、目标、性质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它的特点是执行者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挂羊头,卖狗肉”。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政策与执行主体之间出现极为激烈的利益差异和冲突的时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一种典型的替代式政策执行。“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变形”。这就严重地损害了政策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共利益。

(5)观望式政策执行

主要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执行主体总是被动观望:观上面的招数,等新政策出台,观上面的态度,看是否来硬的;观左右行动,看是否动真的。它的特点是执行者采取一种“软拖”的手法,能拖的就拖,实在不能拖的只得勉强执行。

(6)照搬式政策执行

主要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执行主体机械地照搬照抄,“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落实”。这样呆板地执行政策往往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实现政策目标。它的特点是执行者把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严重地分离。

14.政策执行偏差的产生原因(2018年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山西财经大学)

答:所谓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政策目标的偏离和不良后果的出现是统一不可分的。政策是否偏离了政策目标,是根据政策执行当中出现的不良后果来确定的。也就是说,政策目标的偏离是执行偏差的本质属性,不良后果是执行偏差的表象特征。

政策执行偏差的产生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政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政策实施的成功与失败,与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复杂程度密切相关。就一般的情况来看,敏感的政治性政策、直接涉及人们利益分配和调整的经济政策、竞争性和敌对性的外交政策及军事政策、涉及领域众多的综合性政策(如环境保护政策),创新性较强的政策等,大部分都属于比较复杂的政策。如果执行者对相关政策问题的复杂性没有充分认识,对相关政策的执行难度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有可能产生各种形式的政策偏差。

(2)政策质量低劣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①政策目标错误或者模糊不清

政策目标的正确与否是衡量政策实施好坏的标准,进而成为政策实施效率的标准。政策目标错误,实施效率越高则失误越大。政策目标模糊不清是指:目标不切实际、难以达到;目标难以比较和衡量;目标没有所期望的明确结果;目标的完成超出政策执行者的职权范围;目标没有规定完成的期限。在这种情况下,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往往会显得无所适从。

②政策内容混乱

无论是对于同一项政策的目标还是多项政策的目标,如目标之间不一致,相互之间发生冲突,那就意味着政策的内容也是相互矛盾的。在执行这样的政策时,执行者要么犹豫不定、裹足不前,要么自相冲突、产生内耗,影响政策效果,发生执行偏差。

③政策标准不合理

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须注意政策标准要切合实际,要指出政策标准的未来可能变化,以便为实施活动的发展提供遵循的方向。否则,政策执行就可能发生偏差。

(3)多政策环境的变化

政策环境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变异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给政策执行增加复杂性和困难;在执行政策时,政策环境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从而对政策的顺利执行形成挑战。如果执行者对这种挑战应对措施不当,政策执行偏差就有发生的可能。

(4)利益集团的压力

任何政策,势必涉及利益的调整,因而各利益集团必然千方百计地影响公共政策,这不但表现在公共政策制定的时候,同时也表现在公共政策执行的时候。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现阶段我国也存在着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者之间的矛盾,也还存在着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之间进行利益分配的问题,因此也存在着“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许多政策执行偏差往往是由于执行者受到利益集闭的压力而扭曲或擅自改变政策内容造成的。

(5)政策资源的不足

缺乏必要的政策资源,那么执行的过程肯定是不会顺利的,执行的结果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会出现偏离政策目标的情况。

(6)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监督体制和方法的不当,监督机构的权力过小或过大,监督制度的不健全,都会对政策执15.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2013年、2018年湖南农业大学)

答:所谓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政策目标的偏离和不良后果的出现是统一不可分的。政策是否偏离了政策目标,是根据政策执行当中出现的不良后果来确定的。也就是说,政策目标的偏离是执行偏差的本质属性,不良后果是执行偏差的表象特征。

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是指政策主体采取一定的纠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确的方向并且消除不良后果的过程。

一、矫正的对象

(1)政策本身。包括政策的内容、目标、范围、执行方式、程序等的调整。

(2)政策执行组织。包括执行组织的结构、领导者、领导方式、思想与工作作风、规模及管理方式等的调整。

(3)政策目标群体。包括政策目标群体的范围、具体对象、强度的调整。

二、矫正的途径

以既定的政策为参考对象,执行偏差矫正的途径主要有:

(1)政策修正。指对既定政策的具体内容、适用范围、有关限定等具体规定做某些改正、整治,使之趋向正确、完善、符合实际。

(2)政策增删。指在政策对象不变的情况下,对现行政策的具体条文做某些必要的补充和删减,或者扩大其内容、适用范围和延长其适用期限;或者缩小其内容、适用范围和缩短其适用期限等。

(3)政策更新。指在现行政策基础上做出的革新、除旧布新。它是政策在不改变控制对象的基础上,对现行规范的整体性进行调整。

三、矫正的方法

对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应采取综合治理的系统方法。

(1)完善管理体制。

(2)提高执行人员素质。

(3)科学诊断问题。

(4)及时跟踪评估。

(5)强化监督控制。

(6)加强舆论宣传。

(7)采取相应强制措施。

(8)采取防范和矫正相结合的方法

16.政策扩散、政策学习、政策转移概念比较。(2019年中国海洋大学名词解释题:政策学习、简答题:政策扩散的基本模式;2017年南开大学)

答:(1)政策扩散、政策学习和政策转移的概念

①政策扩散是某一政府的政策选择受到其他政府政策选择的影响,扩散描述的是一种实践或政策被多个地域的政府连续不断地采纳的现象。

②政策转移是不同政策机构之间发生的政策或政策某些方面的传播,所采纳机构至少已经了解到其他机构已经存在这一政策事实,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③政策学习是“指那些相对持久的思想改变或者那些源自于经验或新信息,以及关注政策目标的实现或者修改的行为意图”。

(2)三者之间的比较

①政策扩散和政策转移都包含着政策学习的过程,它们都是用来解释一段时间内不同国家政策的选择,都是指存在于某一时间与空间的政策、行政安排和制度的相关内容被用于另一时间与空间的政策、行政安排和制度设计的过程。

②三者的出现多数是由于政府间互相交流学习的结果,最后了解或熟知其他国家政策选择的信息是出现这三种情况的共同前提。

五、2021年行政管理考研热点专题20讲总结

多元主义

多元主义是一种复杂的理论综合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位:一种关于权力配 置状态的理论、一种经验民主理论、一种关于政策制定过程的理论、一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 理论。

从权力配置的角度看,多元主义有两个重要的假定:一是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组织 (利益集团); 二是缘由权力资源高度分散性而呈现的一种多中心格局。作为一种简要的叙 述方式,可以将古典多元主义的基本命题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1.利益集团的广泛性;2.利益集团的私人性;3.利益集团的中介性;4.利益集团的动员性;5.利益集团活动的定向性;6.利益集团的竞争性;7.政府本身也是一个多元主义的复合体;8.社会均衡的保障。(具体参考景跃进:《比较视野中的多元主义、精英主义与法团主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六、行政管理考研答题技巧

1.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一般答100字左右,在a4纸上约3行,每行30-40字。

(2)名词解释三段论答题法:

定义→背景、特征、概念类比→总结/评价。

第一,回答出名词本身的含义。一般都可以在书本找到。第二,从名词的提出的背景、特征、相似概念比较等方面进行简述。第三,总结,可以作一下简短的个人评价。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名词解释一般位于试卷的第一部分,很多考上刚上考场非常的兴奋,一兴奋就容易下笔如流水,一不小心就把名词解释当成了简答题。结果后面的题目答题时间非常紧张。

第二,育明考研咨询师提醒大家,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按照每个人写字的速度,一般需要5分钟左右。

2.简答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简答题一般来说位于试题的第二部分,基本考查对某些重要问题的掌握程度。难度中等偏低。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把课本重要问题梳理清楚,要比较扎实的记忆。一般来说书本看到5遍以上可以达到记忆的效果。当然,记忆也要讲究方法。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简答题定义框架答题法

定义→框架→总结

第一,先把简答题题干中涉及的最重要的1-2个名词进行阐述,类似于“名词解释”。很多人省略了这一点,无意中丢失了很多的分数。第二,按照要求,搭建框架进行回答。回答要点一般3-5条,每条150-200字。第三,进行简单的总结。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在回答简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有头有尾,换言之,必须要进行核心名词含义的阐释。第二,在回答的时候字数一般在800-1000为佳,时间为15-20分钟。

3.论述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论述题在考研专业课中属于中等偏上难度的题目,考查对学科整体的把握和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洞悉论述题的本质,其实回答起来还是非常简单的。论述题,从本质上看,是考查队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课本的整体框架和参考书的作者的写书的内部逻辑。这一点是我们育明考研专业课讲授的重点,特别是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难度非常大。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论述题三步走答题法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第一,论述题中重要的核心概念,要阐释清楚;论述题中重要的理论要点要罗列到位。这些是可以在书本上直接找到的,是得分点,也是进一步分析的理论基点。第二,要分析目前所存在问题出现的原因。这个部分,基本可以通过对课本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总结而成。第三,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回答的视角要广,不要拘泥于一两个点。

第二,在回答论述题的时候一定要有条理性,但是条数不宜过多,字数在1500左右。用时为25-30分钟。如果试卷中有3道(一般不会更多)论述题,你可以答800-1000字,如果有两道,你可以答1000-1200字左右。论述题是拉分的关键,也是专业课里分值最高、题量最大的题型,同时往往是概括性最强、最难回答的题型。建议采用“总分总”结构,即前后是起始和总结的套话,中间是要点,要点部分采用4×300(2×150)模式,即分4大条,每条300字,每条又分两小点,每点150字。

七、行政管理考研答题模板

其实,考研专业课和考研英语作文一样,都是有模板可循的。

一、有关政府改革考题的答题模板

比如“大部制改革”的措施、如何构建“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无缝隙政府”。如果考题涉及政府及其官员存在的一些问题,考生就可以套用此模板。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2.下放权力,转变管理方式,吸收社会力量共同治理。3.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选择、考核机制,建立一支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4.增加专家学者以及群众的参与决策渠道,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体制。5.利用现代化、市场化管理方法,加强绩效管理,提高行政效率。6.完善监督和约束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二、答题“三段论”

对某句话的“评析”,对某一个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看法”等等,这样开放性的题目,建议考生遵循以下答题思路:

第一,是什么,即以上材料说的是怎么一回事,尤其是文章中反映了哪些行政管理的现象和理论。

第二,为什么,即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或行政问题出现的原因。考研提供的材料,一定是要说明某一个问题,那么既然有问题就必然有其产生的原因。

第三,怎么样,即针对以上的原因,今后应该怎么做。至于怎么做这个方面,可以套用上面的模板。

1.4 公共行政学框架梳理

第一部分,“是什么”,即对我们这门学科所研究对象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怎么样”,即我们的研究对象——政府,是如何做事情的。

第三部分,“约束”,即对我们的对象——政府的行为,进行制约,使之不对私权产生侵犯。即当前政府反腐措施。

第四部分,“改革”,即对当前政府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完善。

不但四个部分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每个章节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

第一章,绪论:讲解近100多年行政学发展历程及理论积淀。即回顾过去。

第二章,行政职能:之所以把“行政职能”放在第二章,是因为我们这门学科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如何让政府更好地履行其职能。所以,本章是整本书的核心。此外,考生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行政管理学这门学科在1887年才诞生,之前却没有存在。而政治学、企业管理等却早就有了独立、完善的学科体系。这是因为在17、18世纪之前,西方一直倡导的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自由市场经济,即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所以,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很小,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研究它的必要性。但是,伴随着西方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社会事务越来越多,但是立法机构等无力处理这些事务,所以政府就被推到了幕前。并且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在此过程中,政府逐步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这个时候,就有人提出是时候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政府了。

第三章,行政权力:中国有一个词叫作“职权”,有“职”却无“权”,则政府及其官员就无法切实履行它的职能。因此,第三章必须是行政权力,它是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保障。

第四章,行政领导:从第三章“行政权力”到第四章“行政领导”属于行政权力的人格化。行政权力本身并没有好坏,只有赋予人之后,才具有人格,才能为民服务。而被赋予的这个人,就是所谓的领导,即行政领导。在权力与人结合以后,腐败也开始了。

第五章,行政组织:在权力与人结合产生了行政领导之后,光靠领导自身没法一个人亲力亲为,必须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构建自己的组织系统,也就是行政组织。

第六章:人事行政:在“行政领导”构建了自己的“行政组织”之后,就需要对组织中的人进行激励和管理,即人事行政,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每个组织的气氛、工作能力不同,其关键就是对组织的激励和管理。

第七章:行政决策:在“行政领导”通过“人事行政”对“行政组织”中的人充分激励和调动之后,政府就要开始做事情了,就要开始履行其“行政职能”了。那么,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方式和手段是什么呢,就是制定决策,颁布政策,即为“行政决策”。

第八章:行政执行:政府作出“行政决策”之后,不能束之高阁,必须要去执行,即为“行政执行”。正如考生自己在作出报考北京大学或者南京大学或者北航或者湖大或者川大或者北师大等之后,不能就开始无所事事,每天埋头“吃饭、睡觉、打豆豆”,我们必须去制订考研计划,必须去每天不断地学习和落实学习任务。

第九章:行政方法:无论是考研,还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过程中,都必须讲究方法,在“行政执行”中不讲究方法,只能让自己走弯路,耽误时间。

第十章:行政效率:我们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采取“行政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行政效率”。正如,每年有几百上千人在 参加考研、考博及公务员、四六级的培训,其目的也就是为了寻求“行政方法”,达到“行政效率”的目的。

第十一章:机关管理: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一,除了“行政方法”,还必须有后勤管理保证日常管理。

第十二章:公共财政: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二,除了“行政方法”和“机关管理”,还需要有财政的支持,毕竟大家不能空着肚子工作。

第十三章:行政行为:从第三部分开始,我们研究的是如何对政府之前的行为进行约束,那么在对政府约束之前,我们必须了解政府的一言一行,也就是“行政行为”,唯此,才能更好地约束政府。

第十四章:依法行政:即“有法可依”,在我们了解了“行政行为”之后,就要开始制定法律、法规对行政、政府的行为进行约束,做到有法可依。

第十五章:法制行政:即“有法必依”,制定法律之后,必须有人监督,没有人监督,则法律就会形同虚设。因此法制行政其实就是监督的意思。

第十六章:行政责任:即“违法必究”,在官员违反了法律之后,就必须承担责任。“依法行政”、“法制行政”、“行政责任”三个部分属于对政府官员的外部监督体系。

第十七章:行政伦理:属于官员内部监督体系,力求通过个人品德的塑造、职业道德等对官员形成内在的约束。

第十八章:政府能力:在我们前三个部分,共十七章的努力下,我们要检测一下政府的能力有没有提高,政府能不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能。结果发现,政府能力还是存在问题的,政府的职能还是没法得到更好地履行,甚至在公共危机面前,政府可能会手足无措。怎么办呢?就需要进入下一个环节——行政改革。

第十九章:行政改革:在政府能力出现问题的时候,在政府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进行及时的改革,但是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十多次的改革,直至当前政府进行的“大部制”改革,也是面临着重重阻力。那么如何拯救我们的政府呢?

第二十章: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理论背景:既然我国历次改革都面临着问题,那么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西方的改革经验和理论。

第二十一—二十四章:西方国家的改革经验对于我国来说,还是没法适应我国的改革环境,所以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经过上述的分析,大家要记住,无论看什么书,都务必要掌握作者写作的框架。只有如此,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整个学科的框架以及弥补很多考生因为跨专业而产生的问题,并且对于考生回答简答题和论述题大有裨益。

考试研究院行政管理考研研究室经历8年的研究,对全国近100多本行政管理书籍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形成了一整套的复习方法、复习策略以及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这也是为什么 考研辅导通过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本书另有录制的视频课程,也欢迎广大考生到 订购!

七、行政管理考研框架梳理

第一部分,“是什么”,即对我们这门学科所研究对象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怎么样”,即我们的研究对象——政府,是如何做事情的。

第三部分,“约束”,即对我们的对象——政府的行为,进行制约,使之不对私权产生侵犯。即当前政府反腐措施。

第四部分,“改革”,即对当前政府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完善。

不但四个部分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每个章节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

第一章,绪论:讲解近100多年行政学发展历程及理论积淀。即回顾过去。

第二章,行政职能:之所以把“行政职能”放在第二章,是因为我们这门学科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如何让政府更好地履行其职能。所以,本章是整本书的核心。此外,考生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行政管理学这门学科在1887年才诞生,之前却没有存在。而政治学、企业管理等却早就有了独立、完善的学科体系。这是因为在17、18世纪之前,西方一直倡导的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自由市场经济,即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所以,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很小,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研究它的必要性。但是,伴随着西方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社会事务越来越多,但是立法机构等无力处理这些事务,所以政府就被推到了幕前。并且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在此过程中,政府逐步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这个时候,就有人提出是时候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政府了。

第三章,行政权力:中国有一个词叫作“职权”,有“职”却无“权”,则政府及其官员就无法切实履行它的职能。因此,第三章必须是行政权力,它是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保障。

第四章,行政领导:从第三章“行政权力”到第四章“行政领导”属于行政权力的人格化。行政权力本身并没有好坏,只有赋予人之后,才具有人格,才能为民服务。而被赋予的这个人,就是所谓的领导,即行政领导。在权力与人结合以后,腐败也开始了。

第五章,行政组织:在权力与人结合产生了行政领导之后,光靠领导自身没法一个人亲力亲为,必须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构建自己的组织系统,也就是行政组织。

第六章:人事行政:在“行政领导”构建了自己的“行政组织”之后,就需要对组织中的人进行激励和管理,即人事行政,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每个组织的气氛、工作能力不同,其关键就是对组织的激励和管理。

第七章:行政决策:在“行政领导”通过“人事行政”对“行政组织”中的人充分激励和调动之后,政府就要开始做事情了,就要开始履行其“行政职能”了。那么,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方式和手段是什么呢,就是制定决策,颁布政策,即为“行政决策”。

第八章:行政执行:政府作出“行政决策”之后,不能束之高阁,必须要去执行,即为“行政执行”。正如考生自己在作出报考北京大学或者南京大学或者北航或者湖大或者川大或者北师大等之后,不能就开始无所事事,每天埋头“吃饭、睡觉、打豆豆”,我们必须去制订考研计划,必须去每天不断地学习和落实学习任务。

第九章:行政方法:无论是考研,还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过程中,都必须讲究方法,在“行政执行”中不讲究方法,只能让自己走弯路,耽误时间。

第十章:行政效率:我们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采取“行政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行政效率”。正如,每年有几百上千人在 参加考研、考博及公务员、四六级的培训,其目的也就是为了寻求“行政方法”,达到“行政效率”的目的。

第十一章:机关管理: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一,除了“行政方法”,还必须有后勤管理保证日常管理。

第十二章:公共财政: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二,除了“行政方法”和“机关管理”,还需要有财政的支持,毕竟大家不能空着肚子工作。

第十三章:行政行为:从第三部分开始,我们研究的是如何对政府之前的行为进行约束,那么在对政府约束之前,我们必须了解政府的一言一行,也就是“行政行为”,唯此,才能更好地约束政府。

第十四章:依法行政:即“有法可依”,在我们了解了“行政行为”之后,就要开始制定法律、法规对行政、政府的行为进行约束,做到有法可依。

第十五章:法制行政:即“有法必依”,制定法律之后,必须有人监督,没有人监督,则法律就会形同虚设。因此法制行政其实就是监督的意思。

第十六章:行政责任:即“违法必究”,在官员违反了法律之后,就必须承担责任。“依法行政”、“法制行政”、“行政责任”三个部分属于对政府官员的外部监督体系。

第十七章:行政伦理:属于官员内部监督体系,力求通过个人品德的塑造、职业道德等对官员形成内在的约束。

第十八章:政府能力:在我们前三个部分,共十七章的努力下,我们要检测一下政府的能力有没有提高,政府能不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能。结果发现,政府能力还是存在问题的,政府的职能还是没法得到更好地履行,甚至在公共危机面前,政府可能会手足无措。怎么办呢?就需要进入下一个环节——行政改革。

第十九章:行政改革:在政府能力出现问题的时候,在政府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进行及时的改革,但是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十多次的改革,直至当前政府进行的“大部制”改革,也是面临着重重阻力。那么如何拯救我们的政府呢?

第二十章: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理论背景:既然我国历次改革都面临着问题,那么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西方的改革经验和理论。

第二十一—二十四章:西方国家的改革经验对于我国来说,还是没法适应我国的改革环境,所以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经过上述的分析,大家要记住,无论看什么书,都务必要掌握作者写作的框架。只有如此,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整个学科的框架以及弥补很多考生因为跨专业而产生的问题,并且对于考生回答简答题和论述题大有裨益。

考试研究院行政管理考研研究室经历8年的研究,对全国近100多本行政管理书籍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形成了一整套的复习方法、复习策略以及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这也是为什么 考研辅导通过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本书另有录制的视频课程,也欢迎广大考生到 订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