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南开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9南开大学数学伯苓班笔试)



2019南开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9南开大学数学伯苓班笔试)缩略图

2019南开大学世界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丁田制
丁田制指的是朝鲜新罗封建土地租税制度。圣德王二十一年 (公元722年) 起实行。16岁以上男子为丁,按丁授田,60岁归还。受田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佃农。政府强制丁田农民以租、庸、调的形式缴纳各种租赋,有实物地租(租与调)和劳役地租(庸) 。至九世纪,土地兼并盛行,农民逐渐沦为依附农或奴婢。因国有土地减少,丁田制无法推行。
2.百年翻译运动
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古籍的翻译和注释活动。发轫于倭马亚王朝,繁荣于阿拔斯王朝。8世纪初,倭马亚王朝开始将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民族的经典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阿巴斯王朝时,因哈里发的提倡和奖励,形成大规模翻译运动,至马蒙建巴格达智慧馆时,达到极盛。众多学者做了大量考证、勘误工作,开展多学科的研究,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入阿拉伯文化。百年翻译运动为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3.科索沃战争(1368年)(略)
4.留里克王朝
862-1598年古罗斯和莫斯科公国的封建王朝,862年由留里克创立。他的继承者奥列格于882年攻占基辅,控制了从诺夫哥罗德沿第聂伯河到黑海的商路,建立基辅罗斯封建国家。留里克之子伊戈尔与其妻奥尔加及其子斯维亚托斯拉夫进一步扩大领土。斯维亚托斯拉夫之子弗拉基米尔加强了留里克家族的统治,宣布希腊正教派的基督教为国教。12世纪中叶,基辅罗斯分裂为10多个公国,留里克王朝也分裂为许多支系,每个公国都由一支系统治。14世纪以后,莫斯科公国崛起,逐渐征服其他割据势力,实现了国家统一,莫斯科系的留里克王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雷帝)加冕称沙皇,留里克王朝成为第一个沙皇王朝。1584年伊凡四世死后,王位传给其长子费多尔·伊凡诺维奇。1598年费多尔死后绝嗣,留里克王朝遂告终结。留里克王朝统治达736年之久,为俄罗斯帝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依附论
又称“外围——中心论”,一种研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学说。产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阿根廷的劳尔·普雷维什、埃及的萨米尔·阿明、英国的弗兰克和美国的沃勒斯坦等。他们认为,世界被分为中心国家(发达国家)和外围国家(发展中国家),前者在世界经济中居支配地位,后者受前者的剥削和控制,后者依附于前者。由于中心与外围之间国际地位的不平等,导致中心与外围之间的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各国学者对于如何解决这种不平等的依附的观点大相径庭。
6.增长的极限
《增长的极限》是2013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国的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丹尼斯·梅多斯。该书挑战现有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向读者展示低碳经济、生态足迹等话题,是系统思考方面的典范之作。
7.岩仓考察团
1871年明治政府派遣的以岩仓具视为首的访问欧美各国的代表团。代表团名义上是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进行游说,实际上是实地考察欧美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的情况。代表团于1871年11月出发,历访美、英、法、德、俄等十多个国家,亲眼见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大开眼界,学到许多东西,深感日本与欧美各国的差距。1873年9月代表团回国后,立即设立内务省,由大久保利通任内务卿,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8.查特威克报告(略)
9.摊丁入亩
清政府实行的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又称地丁合一。源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具体办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地银和丁银合一,叫做地丁银。该制的推行,废除了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二.简答题
1.拜占庭圣像破坏运动
8世纪初阿拉伯人入侵拜占廷,进攻小亚,小亚总督立奥击退进攻,并且胁迫皇帝退位,自行称帝,称立奥三世,由此开始了拜占廷历史上的伊苏里亚王朝(717-797年)统治时代。自726年起,立奥三世在各军区军事贵族的支持下,掀起一场持续一世纪之久的“圣像破坏运运动”。这场运动名义上是反对圣像崇拜,实际则是为了剥夺教会的土地财产。反圣像派以圣经中的部分训诫为依据,主张废除圣像,而拜圣像派则强调圣像的象征意义和受造物本身的可崇敬性。立奥三世迫害圣像派,严令取缔圣像、圣物和圣迹崇拜,强行没收教会与修道院的地产,逼迫修士还俗参加生产,承担国家赋税和徭役。立奥三世之后君士坦丁五世对拜圣像派的迫害更加严酷。753年在查尔西顿召开宗教会议,通过了反对圣像崇拜,拥护皇帝的决议。两派斗争更加激化,教会与修道院的财产被没收,分赠给新兴的军事贵族和士兵。坚持圣像崇拜的僧侣被囚禁、放逐或处死。787年女皇伊琳娜在尼西亚召开第七次普世教会会议,宣布恢复使用圣像,运动的第一阶段结束。815年立奥五世时圣像破坏运动重新兴起,进入第二阶段,直到843年,狄奥多拉重新宣布恢复圣像崇拜,运动才最终结束。
运动历时117年,虽最后被终止,但皇权高于教权的原则继续存在,运动中大批教会地产被国家没收,转赐给新兴的军事贵族和有功官兵,他们中一些人发展为大封建主阶层,一些军士和村社的农民沦为了依附农和农奴。拜占廷封建关系得以扩展,封建化过程前进了一大步。
2.普鲁士道路和美国式道路的异同(略)
3.1868-1912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活动(略)
三.论述题
1.从克里特和迈锡尼考古发现,比较两种文明的特征以及对希腊的影响(略)
2.评述中世纪英法王权加强的基础
(1)封建体制的变革——封君封臣制的解体
西欧中古鼎盛时期政治制度的主体框架——封君封臣制的实际内容,到14世纪时已多半丧失,只剩下1副躯壳。由于土地继承、分割、转让、买卖等各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活动的出现,封君封臣制愈来愈难以付诸实施。随着商品经济关系的冲击,封建主们越来越要求按照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封主的要求来行使在封土上的权力,使封君封臣之间繁杂的权利义务关系逐渐废弛,整个封土制趋于解体。
(2)新兴的政治力量——市民的崛起
14、15世纪,工商业的发展和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使英法两国市民的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地位大为上升。城市兴起之初,市民的利益仅限于本城的狭小范围内,以本城自治或自由地位为最大满足,而对国家政治事务并不热心。但随着市民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市民经济利益范围的扩大,他们开始以较宽广的视野和相当积极的姿态介入整个国家的政治事务,以全面营建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社会环境。他们大力支持国王,努力促进国家统一的进程,成为英法王权的社会基础之一。
(3)国家政权的新形式——等级代表会议
14世纪前后,英法两国的国家机构发生较大变动,中央政权通过改革或重建政府体制的方式不断向地方延伸,传统的国王政府开始向中央集权体制过渡。等级代表会议便是这种过渡的产物和重要步骤。等级代表会议在英国为“国会”,在法国则称“3级会议”。它们都是封建君主控制下的王国政府的组成部分,其性质和职能与近代的代议机构有本质上的差异。
1272年,爱德华即位,是为爱德华一世。在他统治期间,英国国会制度正式确立。1295年,为解决各项重大事宜,爱德华一世召开国会,出席会议的代表构成与西门召开的会议类似,不但有大贵族参加,而且也有城市和骑士代表参加。英国历史称此次会议为“模范国会”。一般认为这是英国国会的开端。实际上,英国国会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1个过程。此后,英国国会不断发展,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到14世纪前期,国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为贵族院,由教俗贵族组成;下院是平民院,由骑士和市民代表组成。国会除与国王共同确定赋税外,还有参与制定法律的权力。
法国的3级会议是由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市民代表3个等级组成。3级会议是不断强大的法国王权与封建诸侯、特别是罗马教皇展开激烈斗争的产物。法王腓力四世在与教皇斗争异常紧张的时刻,为取得国内各个阶级的支持,于1302年下令在巴黎召开第一次3级会议。该会议一致通过了反对罗马教皇的决议。法国市民阶级由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法国3级会议的性质与英国国会完全相同,但在权力范围、开会程序、投票表决等方面有所不同。此外,法国一些大贵族领地,如布列塔尼等地,也有等级会议,但这些地方等级会议往往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反抗中央政府的传统。
(4)惨烈而漫长的英法百年战争
1337-1453年间,英法两国之间发生了1场大战——百年战争。这场战争除了断断续续,几经休战,旷日持久之外,在军事技术上也有新特点:大量使用雇佣兵作战,步兵在实践中的地位大为提高,大炮成为城堡的克星等等。战争期间,法国大地一片狼烟,饱受摧残,损失极重,英国人民也同样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
战争结束之后,法王路易十一世经过数十年的惨淡经营,粉碎了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为首的“公益同盟”,消除了封建割据,基本完成了国家统一大业。
英国在百年战争结束后,立即陷入史称“红白玫瑰战争”(1455-1485年)的内战中。战争规模虽不大,但相互残杀甚烈,一些古老的贵族世家由此消亡。最后都铎家族的亨利取胜,夺得英国王冠,确立了都铎王朝的统治。
3.以英美,主要国家为例论述近代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完善(略)
4.从环境史研究的角度论述现代化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略)
5.中华民国1912-1927年的外交(略)
?
2019南开大学世界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丁田制
丁田制指的是朝鲜新罗封建土地租税制度。圣德王二十一年 (公元722年) 起实行。16岁以上男子为丁,按丁授田,60岁归还。受田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佃农。政府强制丁田农民以租、庸、调的形式缴纳各种租赋,有实物地租(租与调)和劳役地租(庸) 。至九世纪,土地兼并盛行,农民逐渐沦为依附农或奴婢。因国有土地减少,丁田制无法推行。
2.百年翻译运动
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古籍的翻译和注释活动。发轫于倭马亚王朝,繁荣于阿拔斯王朝。8世纪初,倭马亚王朝开始将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民族的经典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阿巴斯王朝时,因哈里发的提倡和奖励,形成大规模翻译运动,至马蒙建巴格达智慧馆时,达到极盛。众多学者做了大量考证、勘误工作,开展多学科的研究,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入阿拉伯文化。百年翻译运动为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3.科索沃战争(1368年)(略)
4.留里克王朝
862-1598年古罗斯和莫斯科公国的封建王朝,862年由留里克创立。他的继承者奥列格于882年攻占基辅,控制了从诺夫哥罗德沿第聂伯河到黑海的商路,建立基辅罗斯封建国家。留里克之子伊戈尔与其妻奥尔加及其子斯维亚托斯拉夫进一步扩大领土。斯维亚托斯拉夫之子弗拉基米尔加强了留里克家族的统治,宣布希腊正教派的基督教为国教。12世纪中叶,基辅罗斯分裂为10多个公国,留里克王朝也分裂为许多支系,每个公国都由一支系统治。14世纪以后,莫斯科公国崛起,逐渐征服其他割据势力,实现了国家统一,莫斯科系的留里克王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雷帝)加冕称沙皇,留里克王朝成为第一个沙皇王朝。1584年伊凡四世死后,王位传给其长子费多尔·伊凡诺维奇。1598年费多尔死后绝嗣,留里克王朝遂告终结。留里克王朝统治达736年之久,为俄罗斯帝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依附论
又称“外围——中心论”,一种研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学说。产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阿根廷的劳尔·普雷维什、埃及的萨米尔·阿明、英国的弗兰克和美国的沃勒斯坦等。他们认为,世界被分为中心国家(发达国家)和外围国家(发展中国家),前者在世界经济中居支配地位,后者受前者的剥削和控制,后者依附于前者。由于中心与外围之间国际地位的不平等,导致中心与外围之间的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各国学者对于如何解决这种不平等的依附的观点大相径庭。
6.增长的极限
《增长的极限》是2013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国的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丹尼斯·梅多斯。该书挑战现有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向读者展示低碳经济、生态足迹等话题,是系统思考方面的典范之作。
7.岩仓考察团
1871年明治政府派遣的以岩仓具视为首的访问欧美各国的代表团。代表团名义上是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进行游说,实际上是实地考察欧美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的情况。代表团于1871年11月出发,历访美、英、法、德、俄等十多个国家,亲眼见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大开眼界,学到许多东西,深感日本与欧美各国的差距。1873年9月代表团回国后,立即设立内务省,由大久保利通任内务卿,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8.查特威克报告(略)
9.摊丁入亩
清政府实行的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又称地丁合一。源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具体办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地银和丁银合一,叫做地丁银。该制的推行,废除了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二.简答题
1.拜占庭圣像破坏运动
8世纪初阿拉伯人入侵拜占廷,进攻小亚,小亚总督立奥击退进攻,并且胁迫皇帝退位,自行称帝,称立奥三世,由此开始了拜占廷历史上的伊苏里亚王朝(717-797年)统治时代。自726年起,立奥三世在各军区军事贵族的支持下,掀起一场持续一世纪之久的“圣像破坏运运动”。这场运动名义上是反对圣像崇拜,实际则是为了剥夺教会的土地财产。反圣像派以圣经中的部分训诫为依据,主张废除圣像,而拜圣像派则强调圣像的象征意义和受造物本身的可崇敬性。立奥三世迫害圣像派,严令取缔圣像、圣物和圣迹崇拜,强行没收教会与修道院的地产,逼迫修士还俗参加生产,承担国家赋税和徭役。立奥三世之后君士坦丁五世对拜圣像派的迫害更加严酷。753年在查尔西顿召开宗教会议,通过了反对圣像崇拜,拥护皇帝的决议。两派斗争更加激化,教会与修道院的财产被没收,分赠给新兴的军事贵族和士兵。坚持圣像崇拜的僧侣被囚禁、放逐或处死。787年女皇伊琳娜在尼西亚召开第七次普世教会会议,宣布恢复使用圣像,运动的第一阶段结束。815年立奥五世时圣像破坏运动重新兴起,进入第二阶段,直到843年,狄奥多拉重新宣布恢复圣像崇拜,运动才最终结束。
运动历时117年,虽最后被终止,但皇权高于教权的原则继续存在,运动中大批教会地产被国家没收,转赐给新兴的军事贵族和有功官兵,他们中一些人发展为大封建主阶层,一些军士和村社的农民沦为了依附农和农奴。拜占廷封建关系得以扩展,封建化过程前进了一大步。
2.普鲁士道路和美国式道路的异同(略)
3.1868-1912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活动(略)
三.论述题
1.从克里特和迈锡尼考古发现,比较两种文明的特征以及对希腊的影响(略)
2.评述中世纪英法王权加强的基础
(1)封建体制的变革——封君封臣制的解体
西欧中古鼎盛时期政治制度的主体框架——封君封臣制的实际内容,到14世纪时已多半丧失,只剩下1副躯壳。由于土地继承、分割、转让、买卖等各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活动的出现,封君封臣制愈来愈难以付诸实施。随着商品经济关系的冲击,封建主们越来越要求按照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封主的要求来行使在封土上的权力,使封君封臣之间繁杂的权利义务关系逐渐废弛,整个封土制趋于解体。
(2)新兴的政治力量——市民的崛起
14、15世纪,工商业的发展和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使英法两国市民的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地位大为上升。城市兴起之初,市民的利益仅限于本城的狭小范围内,以本城自治或自由地位为最大满足,而对国家政治事务并不热心。但随着市民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市民经济利益范围的扩大,他们开始以较宽广的视野和相当积极的姿态介入整个国家的政治事务,以全面营建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社会环境。他们大力支持国王,努力促进国家统一的进程,成为英法王权的社会基础之一。
(3)国家政权的新形式——等级代表会议
14世纪前后,英法两国的国家机构发生较大变动,中央政权通过改革或重建政府体制的方式不断向地方延伸,传统的国王政府开始向中央集权体制过渡。等级代表会议便是这种过渡的产物和重要步骤。等级代表会议在英国为“国会”,在法国则称“3级会议”。它们都是封建君主控制下的王国政府的组成部分,其性质和职能与近代的代议机构有本质上的差异。
1272年,爱德华即位,是为爱德华一世。在他统治期间,英国国会制度正式确立。1295年,为解决各项重大事宜,爱德华一世召开国会,出席会议的代表构成与西门召开的会议类似,不但有大贵族参加,而且也有城市和骑士代表参加。英国历史称此次会议为“模范国会”。一般认为这是英国国会的开端。实际上,英国国会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1个过程。此后,英国国会不断发展,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到14世纪前期,国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为贵族院,由教俗贵族组成;下院是平民院,由骑士和市民代表组成。国会除与国王共同确定赋税外,还有参与制定法律的权力。
法国的3级会议是由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市民代表3个等级组成。3级会议是不断强大的法国王权与封建诸侯、特别是罗马教皇展开激烈斗争的产物。法王腓力四世在与教皇斗争异常紧张的时刻,为取得国内各个阶级的支持,于1302年下令在巴黎召开第一次3级会议。该会议一致通过了反对罗马教皇的决议。法国市民阶级由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法国3级会议的性质与英国国会完全相同,但在权力范围、开会程序、投票表决等方面有所不同。此外,法国一些大贵族领地,如布列塔尼等地,也有等级会议,但这些地方等级会议往往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反抗中央政府的传统。
(4)惨烈而漫长的英法百年战争
1337-1453年间,英法两国之间发生了1场大战——百年战争。这场战争除了断断续续,几经休战,旷日持久之外,在军事技术上也有新特点:大量使用雇佣兵作战,步兵在实践中的地位大为提高,大炮成为城堡的克星等等。战争期间,法国大地一片狼烟,饱受摧残,损失极重,英国人民也同样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
战争结束之后,法王路易十一世经过数十年的惨淡经营,粉碎了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为首的“公益同盟”,消除了封建
2019南开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9南开大学数学伯苓班笔试)插图
割据,基本完成了国家统一大业。
英国在百年战争结束后,立即陷入史称“红白玫瑰战争”(1455-1485年)的内战中。战争规模虽不大,但相互残杀甚烈,一些古老的贵族世家由此消亡。最后都铎家族的亨利取胜,夺得英国王冠,确立了都铎王朝的统治。
3.以英美,主要国家为例论述近代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完善(略)
4.从环境史研究的角度论述现代化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略)
5.中华民国1912-1927年的外交(略)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