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 鄙人信从净土,已决定奉行,而于愿行两字,尚须乞教。
愿与行是否两种分运,抑须同运。
我相信净土法门,已经决定要依教奉行,但对于“愿行”
两个字,还必须要乞求您的教导。
愿与行是否要分开修持,还是必须同时修持。
一,若以两种而论,则念佛时先发愿求生,如慈云十念求生文然后再念,惟念佛时只存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之旨,心口如一,历历而转,于念念中但存这么念,并亦无求生之愿,而依此念法往生均属上品,此是照彻悟禅师之语。
一:如果将愿与行作为两种修持,分开来讨论,那么念佛时,要先发愿求生,如慈云忏主的十念求生文,然后再念佛,惟独在念佛时,只存心外无佛,佛外无心的宗旨,心和口如一,历历分明而转,于念念中只存这样来念佛,并且也没有求生之愿,而依照这种念法,都是上品往生,这是依照彻悟禅师的话。
二,若以愿行同运而论,则念佛时声声如婴儿堕水急呼母救,此杭州玉峰禅师之说。
又若坚密大师云,六字洪名,念念之间,欣厌具足,与玉峰师说正同。
二:如果以“愿行”
同时修持来说,那么念佛时,声声如同婴儿堕水,急呼母亲来救,这是杭州玉峰禅师的说法。
又像坚密大师说:六字洪名,念念之间,欣厌具足(欣厌指“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与玉峰禅师所说的正好相同。
惟以上两说,第一说所云,念佛时似少恳切之旨。
蕅益大师曾云,求生净土,全赖信愿。
若无信愿,则虽念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亦无得生之理。
然则虽念到一心不乱,恐未能十足稳当。
只是以上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念佛时,似乎少了恳切的义旨。
蕅益大师曾经说:求生净土,全赖信愿。
如果没有信愿,虽然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也没有得生的道理。
那么虽然念到一心不乱,恐怕未必能够有十足的稳当。
照第二说所云,虽念佛时愿行具足,而念念之间,心中多存一愿,则于一心不乱,似又嫌不纯。
近时杭僧□□师亦以不能兼顾,不能不顾为虑。
玉峰有用兵之喻。
末学钝根未明究竟,想高贤必有确论以作后学津梁。
照第二种说法,虽然念佛时,愿行具足,而念念之间,心中又多存了一个愿心,那么对于一心不乱,似乎又嫌不够精纯。
近来杭州僧人某某师,也以“愿”
“行”
二者不能兼顾,不能不顾为疑虑。
玉峰禅师有用兵的比喻。
我是钝根之人,不明白究竟如何,想必您必有确切定论来作为后学人的指引桥梁。
印祖答: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阁下既已笃修净业,信之一字,谅已全体担荷,究竟无疑矣。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旨。
如同鼎的三足,缺一不可。
你既然已经认真修习净业,“信”
这个字,想来已经全体承当,究竟无疑了。
至于愿行二法,似犹有彼此对待之执,不能融会贯通。
致于圆融无碍法中,生起许多障碍。
至于“愿行”
二法,似乎还有彼此对立的执着,不能够融会贯通。
导致在圆融无碍的法中,生起许多障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