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庆澜(黄涵之)熏沐后写序
【注:】
沈曾植(1850—1922年),字子培,号乙盦(ān),巽(xun)斋,晚号寐叟,号署乙公,浙江嘉兴人。
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官安徽布政使等。
学识渊博,精研西北史地,书法融合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自成面目。
在行草上独树一帜,创造了体势险峻而沉实、姿态飞扬而又含蓄的风格。
着述颇丰。
马一浮(1883—1967年),幼名福田,更名浮,字一浮,又字一佛,号湛翁、被褐,晚号蠲(juān)叟、蠲戏老人,浙江绍兴上虞长塘乡(今东关镇)后庄村人。
现代着名文史学家、书法家。
新儒学“现代三圣”
之一。
黄庆澜(1875—1961年),名庆澜,字涵之,法名智海,祖籍江西景德镇,出生于上海。
前清贡生,曾任湖北德安、宜昌知府。
早年曾赴日本留学,回国后创办南华书局。
民国以后,历任火药局局长、上海高级审判厅厅长等职。
后到上海任中国佛教会常务理事。
随印光法师学佛,对净土宗尤有研究,弘扬不遗余力。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书一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戊戌年稿。
教行理三,唯约教论。
今以教理约教,行果约机,谓依教理以起行,行满方克证果也)
(1898年的那篇稿中,对于教、行、理这三方面,只是针对“教”
这方面进行了讨论。
现在这篇稿将教、理归为“教”
,将行、果归“机”
来说明。
依着佛所说的经教才能正确地修行,修行圆满方才能证得道果。
)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宗。
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
在昔之时,随修一法,而四者皆备。
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
良以去圣时遥,人根陋劣。
匪仗佛力,决难解脱。
佛陀所说的经教,经教中的义理、依义理而起行持,行持后所证的圣果,这四者是佛法的纲要。
而忆佛念佛的方法,则实在是得道的捷径。
在过去,无论修哪一个法门,而教、理、行、果四者都全体具备。
但在现代,如果舍弃净土法门,就不能证得道果。
这是因为距离圣人的时代遥远,人的根机陋劣不堪。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