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考研[超话]#出南京师范大学…来自后来的后来…



#南京师范大学考研[超话]#出南京师范大学…来自后来的后来…缩略图

????

??

??

历史学考研网数十年历史实战化辅导经验 助你历史学考研一次成功?

?

数十万考研人在这里奋斗

做全国最大/升学率最高的历史学考研微平台

联系老师微信:61049244

?2016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汤武革命

汤武革命是指商汤与周武王以武力推翻前朝的革命。夏朝末年,商汤王经过11次战争,无敌于天下,使得夏王朝空前的孤立,又利用有娀氏的反叛,起兵打败夏桀王于鸣条之野,一举灭夏。由于商汤以武力灭夏,打破国王永定的说法,从此中国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因而史称“商汤革命”。商纣王时的牧野之战,武王伐纣成功。后人把夏商周之间的两场革命称为汤武革命。

2.南直隶

南直隶简称南直,是明朝处于南方、直隶中央六部的府和直隶州的区域的总称。为明朝行政区划两京地区之一,区别于北直隶。与今江苏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二省一市相当,与山东、河南、湖广、江西和浙江相接壤。南直隶经济繁荣,赋税居全国之冠;文化昌盛,崇文重教,半数以上官员皆出自江南贡院;约占全国人口18%(1630年),面积235,368平方公里,仅占全国面积7%左右(1630年)。

3.里耶秦简

在湖南龙山县里耶古城发现的秦代简牍。2002年6-7月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共36000多枚。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对于里耶秦代简牍发现的意义,学界认为它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其研究成果将大大填补史料的缺佚。它的重要性在于将极大地改变和充实人们原有的知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里耶秦简对于秦史的重要性不亚于甲骨文对于商史研究的意义,它将从根本上改变秦史研究的面貌。

4.元仁宗

元朝第四位皇帝。1311-1320年在位。答剌麻八剌次子,元武宗弟。至大四年(1311年)武宗死,继位为帝。次年,改元皇庆。力矫武宗弊政,罢尚书省,杀尚书省诸臣,任用李孟等汉人儒臣,提倡儒学。延祐元年(1314年),创行科举;在江浙、江西、河南经理田产。出兵西北,连败察合台汗也先不花。出武宗子和世?于云南,立己子硕德八剌(英宗)为皇太子。蒙古语尊号普颜笃皇帝。

5.《三洞经书目录》

南朝宋道士陆修静编撰。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陆修静被礼请至建康 (今江苏南京),居崇虚馆,广收各种道教经书,加以整理甄别,集成经戒、方药、符图等凡1228卷,又将这些藏书分为三洞,并在此基础上撰成《三洞经书目录》一卷。三洞即三部,指洞真上清部、洞玄灵宝部和洞神三皇部。此书在道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6.海昏侯

汉武帝刘彻之孙。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嗣袭为昌邑王。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死,即皇帝位。在位仅27日,被权臣霍光废归故国。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四月,被汉宣帝刘询降封为海昏侯。2016年3月2日,考古学家通过玉印、墨书金饼以及奏章副本署名三重证据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墓主人就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

7.奕?

(1833—1898),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1851年(咸丰元年)封为恭亲王。1860年9月,咸丰帝于英法联军攻陷通州八里桥后逃往热河,令奕留守北京,“督办和局”。10月24日、25日,奕先后与英法代表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北京条约》。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奕、桂良、文祥受命为总署大臣。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11月,奕与慈禧勾结,利用领有重兵驻扎北京一带的胜保,发动政变夺取政权。从此,慈禧垂帘听政,奕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奕力主“借洋兵助剿”,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支持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展洋务活动,成为清廷中枢主持洋务的首脑人物。1865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罢去议政王职务。1884年中法战争中,被免去一切职务。1894年,重新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后又受命督办军务。1898年戊戌变法之初病死。

8.清末新政

1901-1905年清政府推行的改革。1901年1月29日,清廷颁布“变法”上谕。4月21日,成立了以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主持“新政”事宜。新政期间,颁布了一系列上谕,主要内容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停止捐纳实官,裁汰各衙门胥吏差役,裁汰绿营防勇,编练新军,废弃旧式武科,停止乡会试及各省岁考,广设学堂;奖励工商业;准满汉通婚等。练兵筹饷是新政的中心内容。清末新政的启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

9.合作主义

是一种强调合作社作用的社会改良思潮。合作主义强调合作,主张对分化的权力进行制度化的整合,强调国家和社会团体的制度化合作,国家和利益团体的关系是互动合作、相互支持的。政府对社会的介入是适当性选择,它能够起到强制的平衡作用。其政治结果是达到整合性均衡。即通过国家主导下的国家与社会的合作达到社会的相对均衡、有序和协调。事实上,社团主义主要是以社会整合的面目出现的,十分强调合作。所以合作主义又经常被译作“社团主义”、“统合主义”。

10.华北事变

1935年日本为侵占华北制造的一连串侵略事件。①1935年6-7月,《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签订后,中国在河北和察哈尔的主权大部丧失。随后,日本帝国主义又策动汉奸制造所谓“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企图使冀、察、绥、鲁、晋五省脱离中国。10月,日本在河北省的香河指使汉奸暴动,占领县城。11月汉奸殷汝耕在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12月,国民党政府指派宋哲元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帝国主义关于“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华北事变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加快了日本侵华的步伐。

二、简答题  

1、简述唐朝中后期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七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军阀哥舒翰与东北派军阀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唐王朝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2、简述宋代传统农业新发展

北宋时,农民尽可能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因地制宜地开垦农田。圩田在南方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规模有所扩大。北宋农民推广使用了一些新农具,如新型水车龙骨翻车和筒车、以人力代牛耕的踏犁等,从而使农业生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为了减轻插秧的劳动强度,人民还创造了秧马。随着北宋的统一,南北各地的农作物品种得到了交流。水稻的优良品种也在各地推广,其中最著名的品种占城稻从越南引入附件,后又推广到江淮和北方。

南宋仅在五十年内,各地兴建或修复较大的水利工程,如潭州(今湖南长沙)的龟塘,可溉田万顷;兴元府(今陕西汉中)的山河堰,溉田九千三百三十多顷;镇江府练湖的七十二源,溉田在万顷以上。江东路不少州县也盛行圩田。太平州(今安徽当涂)的耕地,圩田十居八九。浙西路围田相望,据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统计,这一千四百八十多所。淀山湖四周被围垦几十万亩。两宋在东南地区兴修圩田、围田之类,实际上即是对低洼地的改造与垦殖。

简析上世纪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及其意义

(一)以废两改元与法币政策为主的币制改革。

(1)废两改元。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国内币制极为复杂紊乱,多种不同的银两、银元、铜币和形形色色的纸币并行流通,严重阻碍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1932年7月,国民政府财政部设立“废两改元委员会”,研究废两改元问题。次年4月,国民政府发布《废两改元》的训令,规定自4月6日起,所有款项的收付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废两改元的实施,废除了银两这一落后的货币政策,确立了银本位制,并进而统一了全国的货币。自此,银元成为具有强制流通能力的本位币,不但有利于国内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为后来实施的法币政策扫清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2)法币政策。1929-1934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危机。为了转嫁危机对本国的影响,各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货币战,并纷纷放弃了金本位制,实行了货币贬值政策。1934年,美国实施白银法案,提高白银价格,并在国内外大量收购白银,引起了银价的大幅度上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导致国内银根紧缩,物价猛跌,货物滞销,严重的影响了工商金融业,经济危机日益加剧。为了防止白银外流,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实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所发行的货币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同时规定实行白银国有,以及外汇通过英镑来计算。法币本身无法定的含金量,也不能兑换银币,但它以外汇为本位,信用由外汇的价格决定,是一种汇兑本位制。

(二)意义。法币政策的实施,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由于实行白银国有,稳定法币汇价,安定金融行市,有利于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和金融业的改造。另一方面,法币虽然以外汇及金银为发行标准金,但本质上,它是一种虚本位制,一旦国家财政管理脱离了科学轨道,或者与国家外汇储备及社会有效供给严重背离之时,这种虚本
#南京师范大学考研[超话]#出南京师范大学…来自后来的后来…插图
位制就会为推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提供方便。

三、论述题

1、汉代”《春秋》决狱”评述

汉代儒家积极倡导用“春秋大义”和事例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并著为律,使之法典化。这一主张以董仲舒为代表。据说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但是该书约在隋唐后失传,其内容无从得知,只是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记载了有关春秋决狱的基本原则,现存下来只有五六百件春秋决狱的零星案例,散见于《太平御览》《通典》等古籍中。

春秋决狱的基本原则是:(1)春秋之义,原心定罪。根据犯罪者的动机和心理善恶,定罪量刑,这是春秋决狱最重要之点。(2)君亲无将,将而诛之。(3)妇人无专制擅恣之行。妇女应该严格遵循“夫为妻纲”的教训,不得越礼违例。(4)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5)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为亲者讳。

春秋决狱之所以能风行一时,就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断狱标准。可以因人因事而宜,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完全以断狱者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不过从董仲舒引经决狱的本意来看,是希望用儒家重德轻刑思想指导司法实践。从保留下来的一些具体案例来看,既要维护社会最基本的统治关系,又要符合人之常情和伦理道德,实际上很多是从轻判决,使很多人免于处死。所以说引经决狱,对任刑重法来讲有一定积极意义。

2、试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夕,中国进步群体在向西方学习探究国家发展的道路上与落后势力所开展的几次大论争

(一)维新派与顽固守旧派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要不要变革封建的教育制度、要不要变革封建的政治制度等问题展开。通过论争,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成为许多人的信念,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二)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论战的中心问题是围绕同盟会的纲领即三民主义 进行的,也就是中国要不要“反满”和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以及要不要平均地权、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其中要不要“反满”和以暴力推翻清王朝,是这场论战的中心。革命派以明显的优势占领了思想阵地,为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做好了舆论准备。

(三)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领导者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激励先进的人们继续探求救国的真理,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思想道路。

?

2016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汤武革命

汤武革命是指商汤与周武王以武力推翻前朝的革命。夏朝末年,商汤王经过11次战争,无敌于天下,使得夏王朝空前的孤立,又利用有娀氏的反叛,起兵打败夏桀王于鸣条之野,一举灭夏。由于商汤以武力灭夏,打破国王永定的说法,从此中国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因而史称“商汤革命”。商纣王时的牧野之战,武王伐纣成功。后人把夏商周之间的两场革命称为汤武革命。

2.南直隶

南直隶简称南直,是明朝处于南方、直隶中央六部的府和直隶州的区域的总称。为明朝行政区划两京地区之一,区别于北直隶。与今江苏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二省一市相当,与山东、河南、湖广、江西和浙江相接壤。南直隶经济繁荣,赋税居全国之冠;文化昌盛,崇文重教,半数以上官员皆出自江南贡院;约占全国人口18%(1630年),面积235,368平方公里,仅占全国面积7%左右(1630年)。

3.里耶秦简

在湖南龙山县里耶古城发现的秦代简牍。2002年6-7月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共36000多枚。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对于里耶秦代简牍发现的意义,学界认为它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其研究成果将大大填补史料的缺佚。它的重要性在于将极大地改变和充实人们原有的知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里耶秦简对于秦史的重要性不亚于甲骨文对于商史研究的意义,它将从根本上改变秦史研究的面貌。

4.元仁宗

元朝第四位皇帝。1311-1320年在位。答剌麻八剌次子,元武宗弟。至大四年(1311年)武宗死,继位为帝。次年,改元皇庆。力矫武宗弊政,罢尚书省,杀尚书省诸臣,任用李孟等汉人儒臣,提倡儒学。延祐元年(1314年),创行科举;在江浙、江西、河南经理田产。出兵西北,连败察合台汗也先不花。出武宗子和世?于云南,立己子硕德八剌(英宗)为皇太子。蒙古语尊号普颜笃皇帝。

5.《三洞经书目录》

南朝宋道士陆修静编撰。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陆修静被礼请至建康 (今江苏南京),居崇虚馆,广收各种道教经书,加以整理甄别,集成经戒、方药、符图等凡1228卷,又将这些藏书分为三洞,并在此基础上撰成《三洞经书目录》一卷。三洞即三部,指洞真上清部、洞玄灵宝部和洞神三皇部。此书在道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6.海昏侯

汉武帝刘彻之孙。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嗣袭为昌邑王。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死,即皇帝位。在位仅27日,被权臣霍光废归故国。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四月,被汉宣帝刘询降封为海昏侯。2016年3月2日,考古学家通过玉印、墨书金饼以及奏章副本署名三重证据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墓主人就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

7.奕?

(1833—1898),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1851年(咸丰元年)封为恭亲王。1860年9月,咸丰帝于英法联军攻陷通州八里桥后逃往热河,令奕留守北京,“督办和局”。10月24日、25日,奕先后与英法代表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北京条约》。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奕、桂良、文祥受命为总署大臣。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11月,奕与慈禧勾结,利用领有重兵驻扎北京一带的胜保,发动政变夺取政权。从此,慈禧垂帘听政,奕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奕力主“借洋兵助剿”,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支持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展洋务活动,成为清廷中枢主持洋务的首脑人物。1865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罢去议政王职务。1884年中法战争中,被免去一切职务。1894年,重新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后又受命督办军务。1898年戊戌变法之初病死。

8.清末新政

1901-1905年清政府推行的改革。1901年1月29日,清廷颁布“变法”上谕。4月21日,成立了以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主持“新政”事宜。新政期间,颁布了一系列上谕,主要内容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停止捐纳实官,裁汰各衙门胥吏差役,裁汰绿营防勇,编练新军,废弃旧式武科,停止乡会试及各省岁考,广设学堂;奖励工商业;准满汉通婚等。练兵筹饷是新政的中心内容。清末新政的启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

9.合作主义

是一种强调合作社作用的社会改良思潮。合作主义强调合作,主张对分化的权力进行制度化的整合,强调国家和社会团体的制度化合作,国家和利益团体的关系是互动合作、相互支持的。政府对社会的介入是适当性选择,它能够起到强制的平衡作用。其政治结果是达到整合性均衡。即通过国家主导下的国家与社会的合作达到社会的相对均衡、有序和协调。事实上,社团主义主要是以社会整合的面目出现的,十分强调合作。所以合作主义又经常被译作“社团主义”、“统合主义”。

10.华北事变

1935年日本为侵占华北制造的一连串侵略事件。①1935年6-7月,《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签订后,中国在河北和察哈尔的主权大部丧失。随后,日本帝国主义又策动汉奸制造所谓“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企图使冀、察、绥、鲁、晋五省脱离中国。10月,日本在河北省的香河指使汉奸暴动,占领县城。11月汉奸殷汝耕在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12月,国民党政府指派宋哲元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帝国主义关于“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华北事变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加快了日本侵华的步伐。

二、简答题  

1、简述唐朝中后期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七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军阀哥舒翰与东北派军阀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唐王朝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2、简述宋代传统农业新发展

北宋时,农民尽可能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因地制宜地开垦农田。圩田在南方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规模有所扩大。北宋农民推广使用了一些新农具,如新型水车龙骨翻车和筒车、以人力代牛耕的踏犁等,从而使农业生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为了减轻插秧的劳动强度,人民还创造了秧马。随着北宋的统一,南北各地的农作物品种得到了交流。水稻的优良品种也在各地推广,其中最著名的品种占城稻从越南引入附件,后又推广到江淮和北方。

南宋仅在五十年内,各地兴建或修复较大的水利工程,如潭州(今湖南长沙)的龟塘,可溉田万顷;兴元府(今陕西汉中)的山河堰,溉田九千三百三十多顷;镇江府练湖的七十二源,溉田在万顷以上。江东路不少州县也盛行圩田。太平州(今安徽当涂)的耕地,圩田十居八九。浙西路围田相望,据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统计,这一千四百八十多所。淀山湖四周被围垦几十万亩。两宋在东南地区兴修圩田、围田之类,实际上即是对低洼地的改造与垦殖。

简析上世纪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及其意义

(一)以废两改元与法币政策为主的币制改革。

(1)废两改元。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国内币制极为复杂紊乱,多种不同的银两、银元、铜币和形形色色的纸币并行流通,严重阻碍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1932年7月,国民政府财政部设立“废两改元委员会”,研究废两改元问题。次年4月,国民政府发布《废两改元》的训令,规定自4月6日起,所有款项的收付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废两改元的实施,废除了银两这一落后的货币政策,确立了银本位制,并进而统一了全国的货币。自此,银元成为具有强制流通能力的本位币,不但有利于国内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为后来实施的法币政策扫清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2)法币政策。1929-1934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危机。为了转嫁危机对本国的影响,各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货币战,并纷纷放弃了金本位制,实行了货币贬值政策。1934年,美国实施白银法案,提高白银价格,并在国内外大量收购白银,引起了银价的大幅度上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导致国内银根紧缩,物价猛跌,货物滞销,严重的影响了工商金融业,经济危机日益加剧。为了防止白银外流,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实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所发行的货币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同时规定实行白银国有,以及外汇通过英镑来计算。法币本身无法定的含金量,也不能兑换银币,但它以外汇为本位,信用由外汇的价格决定,是一种汇兑本位制。

(二)意义。法币政策的实施,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由于实行白银国有,稳定法币汇价,安定金融行市,有利于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和金融业的改造。另一方面,法币虽然以外汇及金银为发行标准金,但本质上,它是一种虚本位制,一旦国家财政管理脱离了科学轨道,或者与国家外汇储备及社会有效供给严重背离之时,这种虚本位制就会为推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提供方便。

三、论述题

1、汉代”《春秋》决狱”评述

汉代儒家积极倡导用“春秋大义”和事例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并著为律,使之法典化。这一主张以董仲舒为代表。据说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但是该书约在隋唐后失传,其内容无从得知,只是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记载了有关春秋决狱的基本原则,现存下来只有五六百件春秋决狱的零星案例,散见于《太平御览》《通典》等古籍中。

春秋决狱的基本原则是:(1)春秋之义,原心定罪。根据犯罪者的动机和心理善恶,定罪量刑,这是春秋决狱最重要之点。(2)君亲无将,将而诛之。(3)妇人无专制擅恣之行。妇女应该严格遵循“夫为妻纲”的教训,不得越礼违例。(4)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5)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为亲者讳。

春秋决狱之所以能风行一时,就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断狱标准。可以因人因事而宜,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完全以断狱者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不过从董仲舒引经决狱的本意来看,是希望用儒家重德轻刑思想指导司法实践。从保留下来的一些具体案例来看,既要维护社会最基本的统治关系,又要符合人之常情和伦理道德,实际上很多是从轻判决,使很多人免于处死。所以说引经决狱,对任刑重法来讲有一定积极意义。

2、试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夕,中国进步群体在向西方学习探究国家发展的道路上与落后势力所开展的几次大论争

(一)维新派与顽固守旧派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要不要变革封建的教育制度、要不要变革封建的政治制度等问题展开。通过论争,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成为许多人的信念,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二)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论战的中心问题是围绕同盟会的纲领即三民主义 进行的,也就是中国要不要“反满”和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以及要不要平均地权、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其中要不要“反满”和以暴力推翻清王朝,是这场论战的中心。革命派以明显的优势占领了思想阵地,为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做好了舆论准备。

(三)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领导者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激励先进的人们继续探求救国的真理,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思想道路。

?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