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考研西安工程大学设计专业,《中国艺术设计史》第一章原始社会…(24考研西安工程大学广播电视)



24考研西安工程大学设计专业,《中国艺术设计史》第一章原始社会…(24考研西安工程大学广播电视)缩略图

第一章:原始社会(名词解释)
(1)彩陶
彩陶即在坯体上以矿物质颜料给制图案,然后焙烧的陶器,多属泥质红陶。因图案经过烧制,故不易脱落,这与先焙烧后画图案的影绘陶不同。彩陶繁荣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装饰题材以各种几何形为主如鱼纹、鸟纹、娃纹以及舞蹈人纹。中国彩陶的分布地域很广,尤其以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发达。根据时间和风格的不同、分为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几种主要类型。彩陶既是原始人类的日常生活用具,又是新石器时代杰出的美术创造,是我们研究史前绘画的重要依据。
(2)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彩陶)
彩陶于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的仰韶村,所以称为““仰韶文化”。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期彩陶文化的代表,图案常绘画在细泥陶衣上,陶器以砂质和泥质的红陶为主,并有少量灰陶与黑陶。器物多以捏塑、泥条盘筑法制成形。有些采用慢轮修整。器物为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设计制造,有陶钵、岔、盂,造型设计轻巧实用。彩陶条纹壶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
(3)马家窑文化(甘肃仲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彩陶)
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最早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遗址。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是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的继承和发展,故又名”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可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十分成熟,出现大量日常生活使用的精美陶器,主要采用泥条盘筑法的手制,彩陶多为施红陶衣的圆底的盆、钛等,造型颇规整:彩绘以黑彩居多,纹样题材多样化,最有代表性的是人物舞蹈纹。舞蹈纹盆是马家窑文化的典型作品。
(4)中国原陶器造型与成型方法关系
按照出现的先后,陶器的成型方法大致有三种,即捏塑、泥条盘筑和轮制。(1)捏塑是用手捏制而成:(2)泥条盘筑是将黏土搓成泥条,由下而上层层筑成造型,再内外涂抹泥浆,以胶合器形,填平泥条沟缝;(3)轮制是将坯料置于可转动的陶车(古称”陶钧”旋转面的口央,转动旋轮,用手提拉坏料成型。陶车应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口期,起先用以修正器形。它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被视为现代车床的前身,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三种制坯方法如今仍在使用。
(5)龙山文化(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最早发现于山东龙山镇,又以黑色陶器为文化特征,故称为“黑陶文化”。龙山文化可分为四个类型:(1)黄河流域的早期龙山文化。(2)河南、陕西龙山文化,(3)典型龙山文化,(4)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其中,[1)早期龙山文化,其陶器以泥条盘筑法制作,以砂黑桃和褐黑桃为主,器形以平底器为主。(2)河南、陕西龙山文化,制陶大量使用轮制技术。多灰色陶,代表器形是其他地区罕见中的折肩小平底翁,制陶工艺上使用空心锥形体的陶内模,或以原有的陶器袋足为模子(外部敷泥拍打),制作器物的装足部分。(3)典型龙山文化以山东为中心,陶器的制作以轮制为多,突出特征是出现了薄而光的蛋壳黑陶,器形常见的有鬻、鬼脸式腿的鼎,高圈足镂空豆、杯、盘等。(4)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代表了浙江北部和太湖周围地区的一种黑陶文化,陶器以泥质黑皮陶和类砂灰陶为主,制作多为轮制,表面经过打磨,烧制后呈现出漆黑色的光泽,也有红陶和灰陶,装饰多为篮纹、绳纹为主,鱼鳍形足陶鼎最具代表性,良渚文化中除陶器外,还有石器,穿孔技术也十分发达。
(6)蛋壳陶
蛋壳陶通常指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思陶,以山东龙山文化的产品最精。采用快轮成型,器壁薄如蛋壳,造型规整周正,表面打磨精细。漆黑光亮。其高度一般在 25 厘米上下,而重仅 50-70 克。为了焙烧时不坍塌。陶瓷器壁通常上薄下厚,口沿部分能薄至 0.2 毫米,底部厚度也不过 1-2毫米。代表着原始陶器的造型和工艺成就,占有者都是上层人物。
(7)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发现于浙江河姆渡而得名。河姆渡文化的陶甑造型,类似“蒸屉”、造型多样,底部有许多通蒸汽的小孔,其功能是利用蒸汽熟化食物,设计的意图是我国烹饪工艺的一大突破,同时也标志着陶器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熟食、热食为主要特征的出版社 饮食文化风格的形成。使得新时代晚期的陶器无论在功能还是文化意义上,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8)旧石器(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文化)
旧石器是指主要通过打制的方式生产的石器。旧石器时代是指二三百万年前~1万年前,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旧石器文化丰富并自成系统,但由于原始时期生产力有限,人类最早的石器制作不存在完备的设计方案,而是将一件石器摆弄成简单的工具,旧石器根据时间的早晚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早期,猿人|人)从天然石块中得到启发。开始制造石质工具,旧石器就是他们的”创造物”,石器便是人类最早的造物用品。最早的石器具有一定的形态规格,有初级的形式感,反映出人类对形式美感的萌动,已经是设计的产物,但还不是一种自堂的人性产物。中期,开始了石器的二次加工,随着早期智人的出现,石器工具的设计制造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人们逐渐掌握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对形的认识,宙美意识滋生。晚期,石器的创造从初试状态到了人工形式创造的阶段,不仅功效提高,而且开始了分化和趋向定型。
(9)新石器(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文化)
新石器距今1万-8千年,是人类母系氏族时期,在打制的基础上,普遍磨光、常常钻孔的石器。是新石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注重材料的选择,并体现了对称、质感等重要的工艺美术法则,其材料、技术和若干器形为原始玉器继承。人们把经过选择的石块打制成石斧、石刀、石锛、石铲等各种工具后,用研磨的方法进一步加工,使器形更加规整,更加符合使用需求。这一时期,已经从以往的纯功能性设计转变到了宙美的自觉追求。如石铲、石镰等带柄的原始工具,不仅推进了设计文明,也使得劳作的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0)原始玉器
原始玉器繁荣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玉或“美石”为材料,多为祭祀用品和饰品。原始玉器同新石器关系密切,如新石器注重选材,制作中的钻孔、打磨等均对原始玉器有直接的影响。原始玉器中,如斧、铲、锛等生产工具是出现最早的一类,形象也与新石器类同。在新石器时代,玉的独立品格也逐渐显现,大量的饰物和礼器是品种渐多的证明,许多作品上柴琢出纤细的花纹,更表明它们与作为工具的新石器决然不同。原始玉器分布范围很广,其中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数量甚多,最具有代表性。
(11)元谋人(元谋直立人)
元谋人,1965年因在云南元谋县发现牙齿,学名为“元谋直立人”,元谋人的发现,伴随元谋人牙齿出土的、还有 17件旧石器石制品、其类刑包括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元谋人早于“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猿人,所处时期为旧石器时代早期、从而把中国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年代推前了一百多万年,对于揭示人类演化和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12)蓝田人(蓝田猿人/直立人蓝田亚种/早期直立人)
蓝田人即“蓝田猿人”,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1964 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命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蓝田人的年份较北京人早数十万年。因此他们在体质形态上有不少差别。
24考研西安工程大学设计专业,《中国艺术设计史》第一章原始社会…(24考研西安工程大学广播电视)插图
例如蓝田人的容貌更似猿猴,智力和四肢也比不上北京人发达。考古学家因而把蓝田人分类为“早期直立人”。蓝田人产地发现的石制品仅三十四件,石器种类有大尖状器、大刑多边砍研器、中小型多边砍斫器和单边砍听器,还有刮削器和石球等,加工技术粗糙,有单面加工和交互加工者,器形多不规整,对原料的利用率也较低表明当时的石器制作技术仍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13)北京人(北京猿人)
北京人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于 1921年考古工作者发现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属于直立人,会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石器),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他们生活在距今约 70 万年至 20 万年,还保留了猜的某此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打制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14)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并且,山顶洞人已能捕捞水生动物,把生产活动范围扩大至水域。这标志著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
(15)干栏式建筑(干栏巢居/栅居/干栏/干兰/高栏/阁栏/葛栏)
干栏式建筑,即干档巢居,是远古时代的人群,特别是南方的建筑风格。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生活在长江流域水网地带的人们,设计建造了下层架空,上层居住的千栏式建筑,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利用榫卯技术绑扎,不仅适应了气候,干栏式建筑还可以防震。
(16)半地穴式建筑
半地穴式建筑是中国北方的建筑风格,典型代表是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半地穴式房屋还具有用材方便,构造简易的特点,北方地区寒冷干燥。这种建筑一部分深入地下,不仅冬暖夏凉而能抵御野兽的侵袭。但由于地穴深,通风条件差,穴内不设炉灶,炉灶设在室外,地穴式房子只居住;由于地穴式房址出入不便,在前仰韶时代就开始出现穴坑不深的半地穴式房址,且在室内设炉灶,兼具居住与炊饮功能。到仰韶时代的早中期,半地穴式房址的穴坑继续变浅,居住空间逐渐上升,并开始出现没有穴坑的地面式建筑。到仰韶时代晚期,地面房屋逐渐变为主体建筑形式。半地穴式房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可以看出古代先民由穴居而为地面居住的演变。
(17)原始农具
原始农业是粗放式产业,农具材料以石、骨、蚌、木为主,种类可以分为农耕(铲、锄等)。收割(石、镰等)和加工用具(石磨盘、石磨棒等)三类,此外,还有用鹿角制作的农具,锋利并经久耐用。陶器的应用主要是用来汲水、储物、烧煮食物。原始农具的出现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表现出当时的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先进性。
(18)原始编织
原始编织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各种设计呈现,如,良渚文化早期发现竹、草、丝麻织物,竹编器上能看到人字纹、菱形花样、十字纹等,显示出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平。1972年在陕西临潼仰韶文化遗址里,还出土了“人”字形纹的编织席。另外,陕西半坡遗址有编织物品百余块,有“人字纹”、辫纹、缠纹、绞缠、方格等各种编织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四五千年前,我国就开始养蚕织组,是世界上最早产出丝织品的国家,丝织物的出现不仅代表着纺织设计意识,还凸显出实用与审美为一体的方向发展。
(19)原始服装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这段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已经学会了制作纺轮、纺织纱布并成为原始社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原始社会的纺织和衣着状况(旧石器时代)最初只是用动物的羽毛和兽皮来遮身和御寒。夏天用树叶或野草披身。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时,开始出现纺织和丝织布料,从使用骨针缝制皮衣(禽兽皮毛衣)到利用渔网工艺制成网衣(将植物纤维皮撕得更细再捻搓绞合在一起),具体来看一-神农时期是纺织而成的衣料;黄帝、尧、舜时代出现成形的衣服,服装形式已定形为上衣下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