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福建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_战争_骑士_俄国(2015福建师范大学浙江各专业录取分数线)



2015福建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_战争_骑士_俄国(2015福建师范大学浙江各专业录取分数线)缩略图

2015福建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

1.布匿战争

古罗马与迦太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的战争。罗马在向地中海扩张过程中,于公元前264-前146年与地中海强国迦太基之间共发生三次战争,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故名。第一次、第二次布匿战争是作战双方为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而进行的扩张战争,第三次布匿战争则是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通过布匿战争,罗马彻底击败迦太基,夺得西地中海的霸权。

2.骑士制度

骑士制度是一种全欧洲的机制,它起源于法国的南部,然后到了北部,通过佛兰德,勃艮第,传到了德意志帝国的西部。”。它的发展历经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大致为从查理马特军事改革到11世纪末期。这一时期的骑士制度还处于初期阶段。第二阶段大约从12世纪初期到13世纪初期。这一阶段基本是以十字军东征(1095—1291)为主,是骑士制度的繁荣期。第三阶段从13世纪后期直到宗教改革时期。这一时期的骑士制度开始衰落并在历史的发展中最终消失。骑士狭义上是指西欧封建社会通知阶级的最下层,最初和采邑发生联系,以土地封受为条件未国家服役,后成为职业军人。广义上凡能以马匹为封主参战并接收册封者都可称骑士,包括了参战的所有等级的贵族。中世纪西欧形成了一套培养骑士的制度和有关骑士的道德规范。14世纪以后,火药的出现使战争的方式发生了变化,骑士制度逐渐崩溃。

3.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9世纪奥斯曼帝国埃及总督在埃及推行的改革。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执掌埃及政权后,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改革。政治方面清除马穆鲁克势力,强化中央集权。军事方面建设近代化陆、海军。经济方面推行土地国有制,发展近代工商业与教育。阿里改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同时阿里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阿里改革在英国军事干预下失败。

4.提拉克

印度国大党早期激进派领袖。提拉克是一位坚强的正统印度教徒,精通梵文,是著名的学者、政治战略家和组织家。1880年他创办《狮报》,揭露英国殖民统治罪行,宣传民主主义,反对稳健派元老们的妥协媚英行为,主张同英国殖民当局做一切形式的斗争,包括武装的暴力斗争在内,以实现印度自主。以提拉克为代表的“极端派”的活动,把印度的启蒙运动推向了革命的民族主义运动阶段。

5.克里米亚战争

亦称东方战争。发生于1853年至1856年的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也是沙俄同英法为争夺巴尔干而进行的战争。19世纪中叶,土耳其成为欧洲列强瓜分的对象。俄国力图击败土耳其,控制黑海海峡,插足巴尔干半岛,引起英法的反对。1853年7月3日,俄国出兵占领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10月,俄土战争爆发。11月,沙俄海军全歼土耳其舰队直逼君士坦丁堡。1854年3月,英法对俄正式宣战,撒丁王国和奥地利也加入英法一方。后来战事集中在克里米亚半岛,并很快以俄国失败宣告结束。战争加重了俄国的国内危机, 1856年3月签订巴黎和约,俄国让出多瑙河三角洲和比萨拉比亚南部,并不得在黑海保有舰队。这次战争使沙俄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充分暴露了沙俄农奴制度的腐败与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俄国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

6.委任统治制度

一战后战胜国通过国际联盟对原属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瓜分和统治的制度。国联盟约规定了“委任统治”制度,把德国的前殖民地和前奥斯曼帝国的领地交给国联,由国联把它们委托给英、法、比、日等主要战胜国进行统治。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是帝国主义列强在战后世界被压迫民族风起云涌的反帝斗争形势下,为维护殖民统治而被迫对旧有的殖民体系进行的一种改造。

7.第四点计划

也称“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因为是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就职演说中提出的侵略计划中的第四点,故名。该计划对象是发展中国家,是当时实施于西欧的“马歇尔计划”的补充。这是一项利用美国先进的科学和发达的工业来改进和发展不发达地区的新计划。同年6月24日,杜鲁门在致国会的特别咨文中对“第四点计划”的概念作了详尽的阐述。根据“第四点计划”,美国国会于1950年6月通过了“援助不发达国家”的法案。到1951年底“第四点计划”已扩展到33个国家。自1945年7月1日到1967年6月30日,在累计达1172亿美元的美国对外经济和军事援助中30%以上是给予非共产主义的不发达国家。“第四点计划”所开创的一系列对外援助计划,一直延续到今天,对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8.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引起苏美之间的冲突。1962年10月,美国空军侦察发现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22日,美国肯尼迪宣布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以阻断正在运往古巴的武器运输线,并以战争相威胁。28日,赫鲁晓夫被迫同意停止在古巴修建导弹基地,并从古巴撤出苏联的导弹。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的结果,它开创了美、苏关系既对抗又对话、既斗争又妥协的新阶段。

二、简答题(每题30分)

9.简述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度

一、中世纪英国议会制的起源

英国议会最早可以追溯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贤人会议和诺曼底时期的大会议。在早期盎格鲁—撒克逊人统治下的英国社会中,就存在着久远的民主和法制的传统。11世纪,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其后,诺曼诸王在继承了盎格鲁—撒克逊人习俗惯例的基础上又把诺曼底传统的管理国家的方式移植到了英格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御前会议”。这个团体的一部分是大地主,另一部分是国王特别召来的顾问。御前会议最初执行国王的一般任务,其任务后来分成了若干部门。在亨利一世统治期间(1100—1135),御前会议有了较固定的职能,由少数主教、宫廷官员、男爵等组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小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协助国王管辖地方政府,处理重大案件,受理郡法庭和百户区法庭的上诉。后来,亨利二世任命其中的五个成员组成一个驻在固定地点的法院,在国王的指导下审理各地的重大案件,这就逐渐演变出了“王座法庭”,即由各州市的代表与国王及其御前会议人员所组成的大会议。之后,这种大议会在威斯敏斯特的集会最后逐渐转变成了一种国家的立法机构。这实际上就成了近代英国议会制度的起源。

公元1215年,安茹王朝屡战屡败的国王约翰与贵族代表举行谈判,签署了著名的《大宪章》。《大宪章》明确表明,臣民的权利是独立的,不是国王恩赐的。《大宪章》的意义是深远的,它通过制定和颁布成文法的方法,比较含蓄地申明和体现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思想,从而为数十年后议会的产生铺垫了一块基石。亨利三世复位后,英国的议会未能按规定一年召开三次,自1265年到1272年的七年间,议会共召开了十六次,可是骑士和市民代表没有一次参加。1295年亨利三世的儿子爱德华一世召开了有大贵族、大主教和骑士、市民代表参加的会议,因这次议会各等级代表无一缺席,而称为“模范国会”。在爱德华一世统治的三十五年里,议会共召开了五十余次,议会不仅修改、补充旧的法律,而且制定新的法律。1325年后,“无平民代表即可召开议会的时代最终结束了”,议会的最高立法权得到了确立。至此,英国议会一年召开两次会议已经成为一种制度,为英国的议会制政体由君主(或称英王)、贵族院(也叫上议院)与平民院(也叫下议院)组成奠定了基础。

二、英国议会制的历史发展

英国虽然建立了议会制,但是各个等级在议会中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所以议会并未能发挥实质性的作用。直至1295年11月13日,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为了征得各阶级的同意以征收税款,特地召集新的议会开会。他首次提出平民可以进入议会成为议员,并邀请平民议员参加国家的议会,尽管请来平民代表主要是为了让他们 助通过税收条款,但是这为后来议会朝向两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1311年以后,平民议员就成为议会的正式成员。从1343年开始,在议会内部逐渐分离,形成上、下两院,僧侣和贵族代表组成了贵族院,也叫上议院,武士和市民代表组成了平民院,也叫下议院。至此英国议会制形成了由上议院、下议院和英王三足鼎立的权力架构。

在15世纪,诸王在夺取和维持政权时,还颇为重视议会的配合,这导致了大贵族对于议会控制力的增强,在议会中,上院掌握很大的权利(贵族院此时亦被称为上院)。15世纪之后,由于玫瑰战争的爆发,许多贵族殒命,上院实力逐渐下降。中古末期的王权式微和贵族衰弱反衬出下院地位相对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下院财政权和立法权的扩充。1399年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阿伦德尔仍然代表国王向议会宣布:“下院是请愿者和提出要求者,而决断是国王和上院的事。”可是到了1404年,情况终于改变。亨利四世宣布:没有“全国各等级”的同意,任何人不得更改法规。因为“各阶级”包括下院平民代表,这等于在某种程度上权利向下院的转移。

10.简述卡德纳斯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评价

(一)主要内容。1934年7月,卡德纳斯当选墨西哥总统。在1934-1940年的总任期内,卡德纳斯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与社会改革。改革内容如下:(1)政治 改革。打击军事寡头势力,改组国民革命党,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卡德纳斯执政后,恢复了1917年宪法规定的有关民主权利,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承认工人罢工权利,支持工农运动,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赋予妇女以基层选举权等。(2)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取消了对庄园主的补偿金制度,还取消了对债务役农分配土地的限制,使土地分配的规模和范围空前扩大。实行合作农场制,推动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3)国有化运动。将服务业、铁路、石油等工业企业收归国有,打击外国垄断资本在本国的势力,以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国有化推动了政府职能的相应变化。卡德纳斯政府引进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奉行国家干预政策,进行国家投资,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刺激社会的有效需求。(4)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起点是扫盲教育。政府专门设立了印第安人事务司和士兵学校,在军队和印第安人中进行扫盲教育。在卡德纳斯执政期间,国会通过了修改宪法第三条的法令,规定宗教与教育分离,走教育世俗化的道路。卡德纳斯政府拨出大量款项用于开办学校。

(二)历史意义。卡德纳斯改革是墨西哥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改革打击了大地主的分裂性、地方性势力,加强了国家权力,扩大了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有利于政局的稳定与国家发展。他在农业和工业领域进行的改革比较深刻地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实质性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原有的大地产制和外资经济的垄断地位,使墨西哥的土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卡德纳斯改革对中央集权的强化、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加强,为实现工业化和民族经济的发展,为以后墨西哥迈向工业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11.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其影响

(一)背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宪政未立,天皇的专制权力由于地方割据势力被摧毁而进一步加强,出身于西南诸藩的武士占据了政府的要津,形成藩阀专权的局面。部分士族知识分子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强烈的参政要求。他们于19世纪 70-80年代领导了旨在革除藩阀官僚专制、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自由民权运动。1874年,在“征韩”问题上被排挤下野的参议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等人联名上书天皇,建议设立民选议院,从而拉开了自由民权运动的帷幕。

(二)内容与影响。(1)1879年,明治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了初步改革,设立了由选举产生的府县会议。作为地方代议机构的府县会议的建立,奠定了地方自治的基础,为将来在中央建立代议制作了准备。(2)1881-1882年,民权派建立了“自由党”和“立宪改进党”。这是日本最早的近代意义的政党。(3)天皇政府为了瓦解自由民权运动,收买党魁,挑拨离间,致使民权派陷入分裂。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自由民权运动以失败告终。自由民权运动虽然失败了,但之后天皇政府被迫走上立宪道路,有条件地给予民众选举权。

12.简述二战后第三世界形成的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第三世界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及其他地区的130多个发展中国家,占世界陆地面积和总人口的70%以上。按照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第三世界首先是一个今日世界性阶级分析得出的概念。也就是说,毛泽东是把今日全世界作为一个经济政治体系来分析的,而不是把今日世界的各个部分作为相互分离的经济政治体系来分析的。

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是紧密相连的。第三世界正是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在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联合的产物。它们所经历的共同历史遭遇和所面临的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历史任务,使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三世界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标志。发展中国家的外部不均衡、外贸的不均衡结构、缺乏外汇、起伏波动的出口收入、债务问题、经济依赖性。

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是紧密相连的。第三世界正是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在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联合的产物。它们所经历的共同历史遭遇和所面临的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历史任务,使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历史意义:

第一、第三世界的崛起,向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主宰世界的局面提出了挑战,促使世界格局发展演变的重要力量。

第二、改变联合国面貌的主要力量,促使联合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三、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

第四、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

三、论述题(每题50分)

13.17世纪以后,随着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以主权国家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也开始形成。试述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及其主要特点

一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6-17世纪之交欧洲社会的重大变化,各国政治经济的冲突,封建王朝和诸侯的领土纠纷以及宗教意识的矛盾,构成了战争的复杂背景。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以及其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的格局已经脱离了中世纪的影响,向着更复杂多样的时代迈进,三十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威斯伐利亚和约的基础是主权国家、国际法准则。这就奠定了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西欧国际的基础,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

二、维也纳体系形成。维也纳体系是在欧洲反法联盟围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具有明显倒退性质并且矛盾重重的维也纳体系使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均势外交的思想也由此体现。继承和发展维也纳体系的则是俾斯麦以及其代表的大陆体系,这一体系瓦解了维也纳同盟并且确立了以德国为中心的多边均势外交格局,这一体系也是均势外交思想最明显的体现,而均势一旦被打破,旧的国际格局就势必要面临瓦解的危险。很快,随着法俄结盟,大陆体系崩溃

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中东、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这一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实际上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此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四、 雅尔塔体系。就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美英苏三大国就结束战争与维护战后和平问题所通过的各种宣言、公报以及达成的各种协议(包括口头协议与秘密协议),统称为雅尔塔体制。具体说就是战后出现的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和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分庭抗礼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原则上倡导自由、民主,对战后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14.试述二战后至60年代美国历届政府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背景、主要举措,并予以简要评价

(一)1945-1952,杜鲁门的公平施政

(1)背景。

①战后美国军队大规模复员,以及复员人数骤增造成的就业、住房、教育等等问题;

②美国工人阶级为提高工资福利,掀起了巨大的罢工浪潮;

③黑人反对种族歧视,争取民权的斗争也在加剧,加上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粮荒问题,都使得社会矛盾激化。在这个背景下,1949年,杜鲁门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

①制定就业法案;继续冻结物价和房租,控制通货膨胀,建造廉价公共住宅;实行国民健康保险;扩大社会保险范围,提高最低工资限额;要求制定保障民权的立法;扩大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援助;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等。其中最关键的一项是就业问题。

②国会通过了《1946年就业法》。规定:联邦政府必须负责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计划、职能和资源,为失业者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授权总统设立经济顾问委员会,制定旨在防止经济衰退、保持充分就业的财政金融政策。《就业法》把促进就业置于联邦政府的肩上,这是美国历史上的首创,因而是一项重要立法。

(三)评价

“公平施政”实质上是罗斯福新政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战后的继续,公平施政缓和了阶级矛盾,延缓经济衰退并促进企业生产,对美由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抵制了共产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的影响,但是它取得的成就非常有限,远远逊色于“新政”。

(二)1953-1960,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主义”。这是一种介于“新政式”的政府干预和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之间的中间道路,自由放任和政府干预相互渗透,一方面承袭20年代在共和党内居于统治地位的联邦政府不干预经济问题的某些传统思想,主张坚决压缩公共开支、缩小联邦政府的活动规模,一方面又认可甚至扩大罗斯福新政以来民主党政府所施行的某些社会经济政策。

影响:“现代共和主义”虽然继续了 “新政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但共和党政府的中间路线,毕竟使其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在经历了 50年代前期的经济繁荣以后,自中期开始,美国社会经济走向恶化。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降低,落后于西欧和日本,失业增加,物价上涨;科技发展速度受到苏联的挑战;贫困问题尤其是黑人贫困和种族歧视问题日益严重,民权问题成为美国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

2015福建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

1.布匿战争

古罗马与迦太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的战争。罗马在向地中海扩张过程中,于公元前264-前146年与地中海强国迦太基之间共发生三次战争,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故名。第一次、第二次布匿战争是作战双方为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而进行的扩张战争,第三次布匿战争则是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通过布匿战争,罗马彻底击败迦太基,夺得西地中海的霸权。

2.骑士制度

骑士制度是一种全欧洲的机制,它起源于法国的南部,然后到了北部,通过佛兰德,勃艮第,传到了德意志帝国的西部。”。它的发展历经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大致为从查理马特军事改革到11世纪末期。这一时期的骑士制度还处于初期阶段。第二阶段大约从12世纪初期到13世纪初期。这一阶段基本是以十字军东征(1095—1291)为主,是骑士制度的繁荣期。第三阶段从13世纪后期直到宗教改革时期。这一时期的骑士制度开始衰落并在历史的发展中最终消失。骑士狭义上是指西欧封建社会通知阶级的最下层,最初和采邑发生联系,以土地封受为条件未国家服役,后成为职业军人。广义上凡能以马匹为封主参战并接收册封者都可称骑士,包括了参战的所有等级的贵族。中世纪西欧形成了一套培养骑士的制度和有关骑士的道德规范。14世纪以后,火药的出现使战争的方式发生了变化,骑士制度逐渐崩溃。

3.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9世纪奥斯曼帝国埃及总督在埃及推行的改革。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执掌埃及政权后,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改革。政治方面清除马穆鲁克势力,强化中央集权。军事方面建设近代化陆、海军。经济方面推行土地国有制,发展近代工商业与教育。阿里改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同时阿里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阿里改革在英国军事干预下失败。

4.提拉克

印度国大党早期激进派领袖。提拉克是一位坚强的正统印度教徒,精通梵文,是著名的学者、政治战略家和组织家。1880年他创办《狮报》,揭露英国殖民统治罪行,宣传民主主义,反对稳健派元老们的妥协媚英行为,主张同英国殖民当局做一切形式的斗争,包括武装的暴力斗争在内,以实现印度自主。以提拉克为代表的“极端派”的活动,把印度的启蒙运动推向了革命的民族主义运动阶段。

5.克里米亚战争

亦称东方战争。发生于1853年至1856年的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也是沙俄同英法为争夺巴尔干而进行的战争。19世纪中叶,土耳其成为欧洲列强瓜分的对象。俄国力图击败土耳其,控制黑海海峡,插足巴尔干半岛,引起英法的反对。1853年7月3日,俄国出兵占领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10月,俄土战争爆发。11月,沙俄海军全歼土耳其舰队直逼君士坦丁堡。1854年3月,英法对俄正式宣战,撒丁王国和奥地利也加入英法一方。后来战事集中在克里米亚半岛,并很快以俄国失败宣告结束。战争加重了俄国的国内危机, 1856年3月签订巴黎和约,俄国让出多瑙河三角洲和比萨拉比亚南部,并不得在黑海保有舰队。这次战争使沙俄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充分暴露了沙俄农奴制度的腐败与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俄国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

6.委任统治制度

一战后战胜国通过国际联盟对原属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瓜分和统治的制度。国联盟约规定了“委任统治”制度,把德国的前殖民地和前奥斯曼帝国的领地交给国联,由国联把它们委托给英、法、比、日等主要战胜国进行统治。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是帝国主义列强在战后世界被压迫民族风起云涌的反帝斗争形势下,为维护殖民统治而被迫对旧有的殖民体系进行的一种改造。

7.第四点计划

也称“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因为是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就职演说中提出的侵略计划中的第四点,故名。该计划对象是发展中国家,是当时实施于西欧的“马歇尔计划”的补充。这是一项利用美国先进的科
2015福建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_战争_骑士_俄国(2015福建师范大学浙江各专业录取分数线)插图
学和发达的工业来改进和发展不发达地区的新计划。同年6月24日,杜鲁门在致国会的特别咨文中对“第四点计划”的概念作了详尽的阐述。根据“第四点计划”,美国国会于1950年6月通过了“援助不发达国家”的法案。到1951年底“第四点计划”已扩展到33个国家。自1945年7月1日到1967年6月30日,在累计达1172亿美元的美国对外经济和军事援助中30%以上是给予非共产主义的不发达国家。“第四点计划”所开创的一系列对外援助计划,一直延续到今天,对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8.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引起苏美之间的冲突。1962年10月,美国空军侦察发现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22日,美国肯尼迪宣布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以阻断正在运往古巴的武器运输线,并以战争相威胁。28日,赫鲁晓夫被迫同意停止在古巴修建导弹基地,并从古巴撤出苏联的导弹。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的结果,它开创了美、苏关系既对抗又对话、既斗争又妥协的新阶段。

二、简答题(每题30分)

9.简述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度

一、中世纪英国议会制的起源

英国议会最早可以追溯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贤人会议和诺曼底时期的大会议。在早期盎格鲁—撒克逊人统治下的英国社会中,就存在着久远的民主和法制的传统。11世纪,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其后,诺曼诸王在继承了盎格鲁—撒克逊人习俗惯例的基础上又把诺曼底传统的管理国家的方式移植到了英格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御前会议”。这个团体的一部分是大地主,另一部分是国王特别召来的顾问。御前会议最初执行国王的一般任务,其任务后来分成了若干部门。在亨利一世统治期间(1100—1135),御前会议有了较固定的职能,由少数主教、宫廷官员、男爵等组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小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协助国王管辖地方政府,处理重大案件,受理郡法庭和百户区法庭的上诉。后来,亨利二世任命其中的五个成员组成一个驻在固定地点的法院,在国王的指导下审理各地的重大案件,这就逐渐演变出了“王座法庭”,即由各州市的代表与国王及其御前会议人员所组成的大会议。之后,这种大议会在威斯敏斯特的集会最后逐渐转变成了一种国家的立法机构。这实际上就成了近代英国议会制度的起源。

公元1215年,安茹王朝屡战屡败的国王约翰与贵族代表举行谈判,签署了著名的《大宪章》。《大宪章》明确表明,臣民的权利是独立的,不是国王恩赐的。《大宪章》的意义是深远的,它通过制定和颁布成文法的方法,比较含蓄地申明和体现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思想,从而为数十年后议会的产生铺垫了一块基石。亨利三世复位后,英国的议会未能按规定一年召开三次,自1265年到1272年的七年间,议会共召开了十六次,可是骑士和市民代表没有一次参加。1295年亨利三世的儿子爱德华一世召开了有大贵族、大主教和骑士、市民代表参加的会议,因这次议会各等级代表无一缺席,而称为“模范国会”。在爱德华一世统治的三十五年里,议会共召开了五十余次,议会不仅修改、补充旧的法律,而且制定新的法律。1325年后,“无平民代表即可召开议会的时代最终结束了”,议会的最高立法权得到了确立。至此,英国议会一年召开两次会议已经成为一种制度,为英国的议会制政体由君主(或称英王)、贵族院(也叫上议院)与平民院(也叫下议院)组成奠定了基础。

二、英国议会制的历史发展

英国虽然建立了议会制,但是各个等级在议会中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所以议会并未能发挥实质性的作用。直至1295年11月13日,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为了征得各阶级的同意以征收税款,特地召集新的议会开会。他首次提出平民可以进入议会成为议员,并邀请平民议员参加国家的议会,尽管请来平民代表主要是为了让他们 助通过税收条款,但是这为后来议会朝向两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1311年以后,平民议员就成为议会的正式成员。从1343年开始,在议会内部逐渐分离,形成上、下两院,僧侣和贵族代表组成了贵族院,也叫上议院,武士和市民代表组成了平民院,也叫下议院。至此英国议会制形成了由上议院、下议院和英王三足鼎立的权力架构。

在15世纪,诸王在夺取和维持政权时,还颇为重视议会的配合,这导致了大贵族对于议会控制力的增强,在议会中,上院掌握很大的权利(贵族院此时亦被称为上院)。15世纪之后,由于玫瑰战争的爆发,许多贵族殒命,上院实力逐渐下降。中古末期的王权式微和贵族衰弱反衬出下院地位相对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下院财政权和立法权的扩充。1399年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阿伦德尔仍然代表国王向议会宣布:“下院是请愿者和提出要求者,而决断是国王和上院的事。”可是到了1404年,情况终于改变。亨利四世宣布:没有“全国各等级”的同意,任何人不得更改法规。因为“各阶级”包括下院平民代表,这等于在某种程度上权利向下院的转移。

10.简述卡德纳斯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评价

(一)主要内容。1934年7月,卡德纳斯当选墨西哥总统。在1934-1940年的总任期内,卡德纳斯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与社会改革。改革内容如下:(1)政治 改革。打击军事寡头势力,改组国民革命党,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卡德纳斯执政后,恢复了1917年宪法规定的有关民主权利,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承认工人罢工权利,支持工农运动,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赋予妇女以基层选举权等。(2)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取消了对庄园主的补偿金制度,还取消了对债务役农分配土地的限制,使土地分配的规模和范围空前扩大。实行合作农场制,推动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3)国有化运动。将服务业、铁路、石油等工业企业收归国有,打击外国垄断资本在本国的势力,以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国有化推动了政府职能的相应变化。卡德纳斯政府引进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奉行国家干预政策,进行国家投资,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刺激社会的有效需求。(4)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起点是扫盲教育。政府专门设立了印第安人事务司和士兵学校,在军队和印第安人中进行扫盲教育。在卡德纳斯执政期间,国会通过了修改宪法第三条的法令,规定宗教与教育分离,走教育世俗化的道路。卡德纳斯政府拨出大量款项用于开办学校。

(二)历史意义。卡德纳斯改革是墨西哥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改革打击了大地主的分裂性、地方性势力,加强了国家权力,扩大了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有利于政局的稳定与国家发展。他在农业和工业领域进行的改革比较深刻地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实质性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原有的大地产制和外资经济的垄断地位,使墨西哥的土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卡德纳斯改革对中央集权的强化、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加强,为实现工业化和民族经济的发展,为以后墨西哥迈向工业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11.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其影响

(一)背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宪政未立,天皇的专制权力由于地方割据势力被摧毁而进一步加强,出身于西南诸藩的武士占据了政府的要津,形成藩阀专权的局面。部分士族知识分子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强烈的参政要求。他们于19世纪 70-80年代领导了旨在革除藩阀官僚专制、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自由民权运动。1874年,在“征韩”问题上被排挤下野的参议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等人联名上书天皇,建议设立民选议院,从而拉开了自由民权运动的帷幕。

(二)内容与影响。(1)1879年,明治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了初步改革,设立了由选举产生的府县会议。作为地方代议机构的府县会议的建立,奠定了地方自治的基础,为将来在中央建立代议制作了准备。(2)1881-1882年,民权派建立了“自由党”和“立宪改进党”。这是日本最早的近代意义的政党。(3)天皇政府为了瓦解自由民权运动,收买党魁,挑拨离间,致使民权派陷入分裂。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自由民权运动以失败告终。自由民权运动虽然失败了,但之后天皇政府被迫走上立宪道路,有条件地给予民众选举权。

12.简述二战后第三世界形成的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第三世界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及其他地区的130多个发展中国家,占世界陆地面积和总人口的70%以上。按照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第三世界首先是一个今日世界性阶级分析得出的概念。也就是说,毛泽东是把今日全世界作为一个经济政治体系来分析的,而不是把今日世界的各个部分作为相互分离的经济政治体系来分析的。

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是紧密相连的。第三世界正是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在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联合的产物。它们所经历的共同历史遭遇和所面临的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历史任务,使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三世界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标志。发展中国家的外部不均衡、外贸的不均衡结构、缺乏外汇、起伏波动的出口收入、债务问题、经济依赖性。

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是紧密相连的。第三世界正是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在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联合的产物。它们所经历的共同历史遭遇和所面临的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历史任务,使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历史意义:

第一、第三世界的崛起,向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主宰世界的局面提出了挑战,促使世界格局发展演变的重要力量。

第二、改变联合国面貌的主要力量,促使联合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三、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

第四、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

三、论述题(每题50分)

13.17世纪以后,随着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以主权国家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也开始形成。试述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及其主要特点

一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6-17世纪之交欧洲社会的重大变化,各国政治经济的冲突,封建王朝和诸侯的领土纠纷以及宗教意识的矛盾,构成了战争的复杂背景。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以及其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的格局已经脱离了中世纪的影响,向着更复杂多样的时代迈进,三十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威斯伐利亚和约的基础是主权国家、国际法准则。这就奠定了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西欧国际的基础,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

二、维也纳体系形成。维也纳体系是在欧洲反法联盟围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具有明显倒退性质并且矛盾重重的维也纳体系使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均势外交的思想也由此体现。继承和发展维也纳体系的则是俾斯麦以及其代表的大陆体系,这一体系瓦解了维也纳同盟并且确立了以德国为中心的多边均势外交格局,这一体系也是均势外交思想最明显的体现,而均势一旦被打破,旧的国际格局就势必要面临瓦解的危险。很快,随着法俄结盟,大陆体系崩溃

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中东、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这一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实际上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此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四、 雅尔塔体系。就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美英苏三大国就结束战争与维护战后和平问题所通过的各种宣言、公报以及达成的各种协议(包括口头协议与秘密协议),统称为雅尔塔体制。具体说就是战后出现的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和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分庭抗礼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原则上倡导自由、民主,对战后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14.试述二战后至60年代美国历届政府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背景、主要举措,并予以简要评价

(一)1945-1952,杜鲁门的公平施政

(1)背景。

①战后美国军队大规模复员,以及复员人数骤增造成的就业、住房、教育等等问题;

②美国工人阶级为提高工资福利,掀起了巨大的罢工浪潮;

③黑人反对种族歧视,争取民权的斗争也在加剧,加上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粮荒问题,都使得社会矛盾激化。在这个背景下,1949年,杜鲁门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

①制定就业法案;继续冻结物价和房租,控制通货膨胀,建造廉价公共住宅;实行国民健康保险;扩大社会保险范围,提高最低工资限额;要求制定保障民权的立法;扩大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援助;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等。其中最关键的一项是就业问题。

②国会通过了《1946年就业法》。规定:联邦政府必须负责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计划、职能和资源,为失业者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授权总统设立经济顾问委员会,制定旨在防止经济衰退、保持充分就业的财政金融政策。《就业法》把促进就业置于联邦政府的肩上,这是美国历史上的首创,因而是一项重要立法。

(三)评价

“公平施政”实质上是罗斯福新政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战后的继续,公平施政缓和了阶级矛盾,延缓经济衰退并促进企业生产,对美由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抵制了共产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的影响,但是它取得的成就非常有限,远远逊色于“新政”。

(二)1953-1960,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主义”。这是一种介于“新政式”的政府干预和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之间的中间道路,自由放任和政府干预相互渗透,一方面承袭20年代在共和党内居于统治地位的联邦政府不干预经济问题的某些传统思想,主张坚决压缩公共开支、缩小联邦政府的活动规模,一方面又认可甚至扩大罗斯福新政以来民主党政府所施行的某些社会经济政策。

影响:“现代共和主义”虽然继续了 “新政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但共和党政府的中间路线,毕竟使其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在经历了 50年代前期的经济繁荣以后,自中期开始,美国社会经济走向恶化。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降低,落后于西欧和日本,失业增加,物价上涨;科技发展速度受到苏联的挑战;贫困问题尤其是黑人贫困和种族歧视问题日益严重,民权问题成为美国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38